记 者 冯劼
4月23日,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你还会看书吗?是喜欢看电子图书,还是读书读报?在众多的书籍中,你喜欢读什么类型的书籍?为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A
年轻读者:电子阅读成主流
世界读书日期间,屯溪区龙山实验小学“书香校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据了解,自去年以来,该校独创“浓郁书香、苦练内功、博采众长、群雄争锋、秘籍分享、日有所诵、亲子共读、读书e+”的“天龙八部”书香秘籍,营造良好环境氛围,组织师生、亲子共参与,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图为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朗读。 凌青/摄
在对黄山学院部分大学生阅读情况调查中,记者发现大学生总体读书情况并不乐观,有的学生并没有阅读课外书的习惯,有人甚至一个学期都鲜有去图书馆借阅。相对而言,中文相关专业学生看书要多于其他专业。张梦(化名)是大三学生,目前在准备考研,他坦言:“我除了专业课书本之外基本不阅读其他书籍,大一大二时经常玩手机,偶尔会和同学出去游玩,很难静下心来阅读,到了大三准备考研,时间更加紧迫了。当然班里也有喜欢看书的,几年来一直在坚持阅读,但是这样的同学特别少。”蒋楠(化名)是旅游管理专业大三学生,目前在准备人力资源管理考试,她说:“现在课还是蛮多的,抽时间准备考证,感觉时间不够用,并没有过多精力去看课外读物。学校图书馆每到考试时期都会满座,平时人并不多。”
对于读书的方式,近几年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电子书因其便捷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学前教育专业的小孙说:“我读的是电子书,很多图书馆没有的资料网上基本能找到,也不用在图书馆借书还书那样麻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想看就看很方便。”
对于已经工作的“80后”和“90后”来说,电子阅读几乎成为他们日常阅读的主流模式。周敏是一名白领,每天她用手机浏览信息的时间至少3个小时以上,“所有网络小说都是用手机看的,一年除了必须要阅读的书籍之外,很少再看其他纸质图书。”在记者调查中发现,和周敏一样,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电子阅读几乎占据了年轻群体的大部分时间。
B
中老年读者:摘抄式阅读成习惯
相对于年轻的读书群体,中老年尤其是老年人的阅读模式还是趋向于传统方式,不少老年人每天都坚持读书看报,甚至不少还有摘抄和记录的习惯。
在市图书馆,记者见到了正在做摘录的刘百林,已年近7旬的他保持这样的阅读习惯已经很多年,读书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笑言,自己一日不读书就好比没有吃饭一样,这份精神食粮是很珍贵的。自从市图书馆开放之后,他隔三差五就会骑车前去借阅。“最喜欢的是收藏类和徽州地方文献类的图书。”在刘百林的微信朋友圈里,他呼吁亲朋好友们多看书:“纸质图书是一种墨香和沉淀,只有反复阅读,该摘抄的就摘抄,这样才能牢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正是说的这个道理。新的阅读模式,比如智能手机上的各种平台,我们也要涉猎和学习,但是这些毕竟都是快餐,深度阅读还是不行的。”
市民吴芳也经常去图书馆看书,刚刚退休的她最喜欢借阅的是保健类和古典诗词类书籍,她说自己平时也用智能手机,“但电子图书看不惯,伤眼睛,看过就忘。看纸质书,遇到好的句子就摘抄下来,这样会加深印象。”
C
图书馆:加大投入打造精品阅读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较2015年增加了0.02本。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分钟,较2015年增加了3.37分钟。从阅读情况来看,图书的阅读增长量非常小,但是电子阅读的时间却增长了不少。
市新华书店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日常的销售情况来看,文教类图书和社科类图书依旧占据销量榜的前两名,各自占总销售量的30%左右。此外,文学类和少儿类图书也较受读者青睐。
记者从市图书馆了解到,2016年该馆接待入馆阅读市民30万人次,各年龄段的都有,其中不少家长陪着孩子前来借阅,因此少儿类图书更受欢迎。接下来,该馆会在精品类图书和少儿类图书中加大投入,打造精品阅读。
新闻推荐
□苏永贵胡晓发晨刊讯今年来,黄山区新明乡结合本乡实际,以卫计五项民生工程为载体,以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发生为目标,将***工作与计生利益导向机制相结合,开拓出卫生计生健康脱贫新思...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