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很好,让天地万物明亮安详。新安江在明艳的阳光下潺潺流淌,她袅娜的身姿灵动而飘逸,从容而优雅。这一切,仿佛只为有朋自长江彼岸来———桐城清代文化名人书画展在中国徽文化博物馆展出。
文化当然很好。龙眠河与新安江这两条水系养育的古老文化在新安江畔相会。她们的相遇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只是以书画展览的形式却是前所未有。来自长江两岸的文化使者亦欣欣然,新朋友老朋友走到一起,迷醉于文化盛宴的况味。他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创造现代文化。
然而,事物不会都能令人惬意。相反,往往会用一种拙拗的面目显示出生活的不易。
二百多年前,桐城文化与徽文化的著名一次相遇是在京城。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和清代思想家戴震(安徽休宁县人)一同供职于四库馆,从事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可是,两位文化名人相聚并没有人们期待的和谐,大抵是酸涩多于欢悦,碰撞多于融合。展览厅里,讲解员正热情洋溢地讲述着戴震的名闻轶事,欣喜于他受到乾隆近臣纪晓岚的器重。纪晓岚时任四库全书总编纂,他将自己的府邸分一半与戴震住,在馆内的工作中也是方方面面多有关照,可谓百般推崇,千番赏爱。加之有乾隆皇帝这一靠山,纪、戴二人在四库馆足可呼风唤雨,饱享鱼跃海底、鸟翔穹空的自由与优越。年轻的讲解员当然不会想到,当时卧龙藏虎的四库馆中还有诸多才人不被看重,他们的境遇遭际迥然有别,历史也记住了他们生存中捉襟见肘、踽踽独行和艰难奉献的身影。这其中就有姚鼐。这位文学宗师因学术观点与纪、戴有分歧,不仅经历了所撰稿件“十仅采用二三”的尴尬,也必然有与馆中同事“难在取友”的困顿,终究只能黯然离开。姚鼐把背影定格在了朝廷,却将一腔热血挥洒于广阔的社会,从此,他行走于江南江北,谋生,更谋事。他授徒,亦树人。他自觉地肩负起为散文承绪接棒、开宗立派之大任,将桐城派大旗树立于清代文坛,前后绵延达二百余年。人存世间,遇与不遇是常事,春风得意与愁肠纠结亦司空见惯,最难能可贵的是于逆境中,能在面向未来的前提下清醒审度,勇于决断。
“回首蓬莱,一半云遮,一半烟埋。”作为个体,人的喜乐忧愤艰辛磨难统统碾碎于历史车轮之下,被时间之手送入文化的底层,再历经发酵、酝酿和窖藏的过程,再苦再涩最终也能酿成甘醇的美酒,清香四溢。不敢说是戴震成就了姚鼐桐城派文坛盟主的地位,但确确实实的是,姚鼐是在离开四库馆之后,于授徒课业生涯中树宗立派的。在今天,借展览契机,姚鼐和戴震两位大师的作品在古老的新安江畔会合。对此,不知他们会作何反应?也许戴震会拈须而笑,说我们本来就“交相师”嘛。姚鼐那副挂在徽文化博物馆中的对联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万类同春人己合,大虚为室岁年长。”
新闻推荐
新华社合肥12月8日电(记者
王圣志)记者从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获悉,安徽省黄山市原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汪建设因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处。...
休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休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