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道宝
从绩溪县城向东北行14公里,有一个不超过过五十户人,看起来也很不起眼的小山村。这里却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关口,曾经是硝烟弥漫的古战场。此处关口叫丛山关,古为歙、宣两州的界关。
绩溪县素有“宣徽之脊”之称,而丛山关又是“绩溪之脊”;丛山关东部山岭属天目山余脉,西部山岭属黄山余脉,扬溪镇的石头街村至丛山村则是两脉的结合部。因丛山四合,中有通道,居高临下,地势险要,故筑关最为合适。据《省志》、《府志》、《新安志》、《县志》等典籍记载,丛山关原为永安镇,为歙、宣两州的界关。明清曾在此垒石为关,上置楼橹,下设铁门,屯兵驻守,按时启闭,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明末,在丛山关发生了一场撼山河,泣鬼神的抗清战斗,并涌现出两位与丛山关生死与共的英雄人物:抗清名将金声和江天一。
金声,字正希,号赤壁,徽州休宁瓯山人。崇祯元年中进士第,官庶吉士。清兵进逼北京之际,金声上书建议破格用人御敌,可惜朝上无慧眼识英才,故忿然辞职复归故里。弘光帝时擢升为左佥都御史,坚辞不就。此时,清兵势如破竹,不到半年就占领华北诸省。南京失陷后,金声猛惊,即与学生江天一起兵抗清,分兵扼守关隘要道,一时应者云集。金声弟子江天一,字文石,号淳初,歙县江村人。有一年,他听说休宁县名士金声正在复古书院讲学,立即登门造访拜师,后来成为金声高足,通晓诗赋,远近闻名。金声与江天一两位徽州人士,能文能武,相互配合,公元1644年,他们率军一路驰骋,横扫清兵,相继收复宁国、旌德、泾县、宣城等地,声振一时,威名远扬。
由于大批清兵终于蜂拥而至,外围诸县城池相继失守。金声与江天一重振旗鼓,死守号称“宣徽之脊”、“徽州大门”的丛山关。将士与百姓凭借地利人和,众志成城;关外清兵久攻不克,一筹莫展,成为一时的战争奇观。清军见丛山关久攻不下,就让已暗中归降于清军的明朝御史黄澍 (也是徽州人),诈称带兵增援,带着穿着明军服装的清军混入绩溪县城内,与清兵里应外合,致使丛山关守军腹背受敌,极尽惨烈拼搏厮杀,终于失守,金声与江天一成了清兵俘虏,被押解南京,清军派降清将领洪承畴等人劝降,金声与江天一誓死不降,1645年10月8日,在南京通济门慷慨就义。
1933年和1936年因先后修建芜屯公路和京赣铁路,丛山关关口被毁。然而,时隔不久,日寇到了芜,为了御敌于“徽大门”之外,国民党政府指令炸掉丛山关之外的“38”号桥和铁路,铁路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才恢复通车。而今,站立关上,登高临下,只见芜屯公路和皖赣铁路像两条并行的巨龙从沟底跃向关口。
丛山关,如今不见了关口楼寨,但见山峦起伏,郁郁葱葱,鸡鸣狗吠,儿童唱读,这里虽然已不再成其为“关”,但是“关”的精神犹在,“关”的记忆犹存!
新闻推荐
近日,休宁县政协与休宁县人武部联合举办 “休宁县政协委员军事日”活动。政协第十二届休宁县委员会委员和在休的黄山市政协委员共计150余人参加了此次军事日活动。黄健 摄...
休宁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休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