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多蓉
“自从你把瓶里的水换掉后,这叶子变好看多了。”前几天,看着桌上的吊兰,坐我对面的同事笑着说道。
为了养眼、养心,从一位擅长侍弄花草的同事那里讨来了一株吊兰,将旧矿泉水瓶废物利用,装上水便成了一瓶水养的绿植了。晶莹透亮,令人赏心悦目。
没过几天,发现吐出了白色的须根。向同事“报喜”后,好心的同事为了让它长得更快、更好,还给了我一把花肥,我图方便一起洒进了水里。一周多时间,因为投的太多,花肥还没融化。虽然根须见长,但叶片却日渐发白,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同事叫拿出去照照太阳,促进光合作用,还是没用,叶片越来越白。心想:难倒我真不是养花种草的料?这么好养的植物也被我养得快死了。
最终决定,把瓶里的水全部倒掉,重新换上清水。没想到,过两天叶子又见翠绿了。心喜——不管什么东西,都要有一个度,否则过犹不及啊!
阅读休宁县信息新闻网上“莫让溺爱毁了下一代”的评论时,我突然感觉很不踏实,虽然自认为没有溺爱自己的小孩,但这篇文章里的“一个男孩拿保温杯不停打自己奶奶”、“给奶奶一个耳光”等字句还是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
想起端午节一家人吃饭时婆婆说儿子有时冷不丁往她脸上“啪”一巴掌、爸爸也说有时他没有满足儿子的一些需求时,儿子便对他又打又踢……我自己也遇到这种情况,记得有一次我也被儿子“粗暴”地打了一巴掌,虽说他还不到一岁半,但小手打人很痛,我便拿起他的小手打他自己的脸,边打边问他“痛不痛?”见他眼里噙着泪花时,我停下来跟他讲道理。也不知道他懂不懂,但倒真的安静下来了。
看了一些育儿的文章,有说要让孩子放养,说小孩在特殊的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心理特征,特别是在0-3岁期间,过度地教育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也有的说小孩子从小就要教育好,否则长大了很难再改掉坏习惯。一时有点不知所措。
说实话,我对儿子也算是比较“狠”的了,从小儿子摔跤时,我都叫家里人不要去扶他,他也养成了摔跤后自己爬起来的习惯。有时他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或有事发脾气时便会在地上打滚,我也叫家里人当作没看到,他自己闹腾一会儿没达到预期效果便爬了起来。只是这因为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便发脾气、打人的习惯不知道怎么就改不了。
回顾我养花的经验教训,现在想来,可能还是跟自己“图省事”有关。因为是双职工家庭,平时都比较忙,白天都是长辈带他,只在晚上带他睡觉。有时自己感觉累了,在他想跟我们“交流”时,我们嫌他吵闹,便叫他看电视或者是把手机给他玩,图一时的安静,实在是很不负责任的父母。长辈带时,也不能“一直狠心”,有时一边说着“不能这样”,他一哭闹,便又很快满足了他的不合理需求,也许正是这样,在实在未得到满足时,他便拳打脚踢了。
这几天,为了图方便,我们连晚上都不带他睡觉了,他也更是“无法无天”了。看了这篇评论后,毅然决定,从现在起,即便再忙,也一定要抽空带他,好好跟他相处,珍惜与他在一起的时光。
的确,育儿跟养花一样,不能马虎,更不能图省事。无论是放任不管,还是揠苗助长,都不会取得好效果,促进其健康成长。
新闻推荐
□ 记者 吴玉莲 方姗姗进入7月以来,休宁县盐铺村的“荷塘月色”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拍照。可是,在路边、田埂边的荷花却被拦腰折断,一根根不见荷花的花茎依...
休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休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