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志伟
这些最早制作于明代洪武十九年(1386年)的休宁“鱼鳞图册”,历经七百二十五年的沧桑而不毁,就藏在休宁钟鼓楼的阁楼里!
休宁“钟鼓楼”,俗称“谯楼”,初建于明代至正五年(1345),六月破土,次年十一月竣工,坐落在休宁县海阳镇前街,即旧县衙之大门。明清时期,“鱼鳞图册”一直深藏于钟鼓楼的阁楼之上。据清道光《休宁县志》载,钟鼓楼自明洪武二年起(1369),至清康熙十五年(1767),曾先后重建8次。如:明代崇祯十四年(1641年)一场大火将其烧毁,之后知县朱统钰予以重建。深藏于钟鼓楼里的这些“鱼鳞图册”,竟然能够一次次地化险为夷、辟火消灾,至今还是一个谜。
“文革”期间,“鱼鳞图册”仍一直存放在钟鼓楼的阁楼里。据休宁县档案局原局长、“文革”时期的休宁县民兵指挥部负责人赵天周回忆:“文革”时期,休宁县民兵指挥部占用了钟鼓楼,并将作训组和治安组设在楼内。这些民兵白天、夜晚连轴转的巡逻、看守、值班,吃、住均在楼内。并不时地将一些清理出来的来路不明的流浪汉带到这儿暂时收容,致使这钟鼓楼内外全天候不断人,并成为森严壁垒的“闲人莫入”之地。而那些大批的“鱼鳞图册”,则满屋堆放在三楼上的右厢房里,与民兵和流浪汉同楼共存。也许是灯下黑的缘故,在当时的民兵与流浪汉的眼中,不过是一堆古旧的废纸而已。
新闻推荐
□ 实习生 张润芝 记者 程向阳 钟伟晨刊讯 8月22日,本刊“记者进园区”第三站走进休宁经济开发区,走访黄山中显微电子、黄...
休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休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