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晓军
秋的早晨,天高云淡。我与黄山户外的一群朋友,驱车前往原生态古村落——革命老区休宁县汪村镇石屋坑采风。
石屋坑地处休宁西部边陲一个深山中,汽车沿着弯弯曲曲的机耕路,颠颠簸簸来到了我们慕名已久的石屋坑。一路上山涧流水潺潺,路旁的山泉水清凉、甘甜,让人一辈子也忘不了那直入腹内的阵阵快意——盘道旁古树森森,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宛如远古的清香,更显得秀美壮丽,令人遐思万千。
秋收时节的徽州乡村,家家户户忙着晒秋,农家小院、屋檐、阳台以及稻田、河滩都成了天然晒场,红艳艳的辣椒、金灿灿的玉米和南瓜、绿油油的青菜等秋收作物晾晒其中,与鳞次栉比的徽派古建筑交相辉映,俨然一幅绝美的“七彩”徽州乡村丰收画卷。
汽车只能行驶至汪村岭脚。我们在岭脚与村民交谈,村中看石头屋、树皮屋、在山泉水鱼基地观赏并拍照合影,然后徒步穿越平鼻岭。我们沿着山民踩出的羊肠小路信步攀援,人行山谷羊肠,心随古今悠悠,倒确有几分超凡脱俗的味道。途中躺在山尖上,听松涛滚滚,像是到了大海的身边。这时艳阳当顶,我感到浑身躁热起来,但目及峰回路转,林壑幽静,心中却又似鼓荡着一鼓清凉的风。
这里曾经是当年中共皖浙赣省委的常驻地;这里曾是皖浙赣边去红军的“指挥中心”;这里当年36户98人中曾有7人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20余人被抓坐牢;为纪念先烈,教育后人,村后山坡上兴建了“石屋坑烈士纪念广场”。我怀着对烈士无限崇敬的心情,鞠躬默哀。四周苍松翠柏挺直茂盛,烘托出烈士们永垂不朽、万古长青的高贵品质。
到了老屋前,看老屋凄凄,迎巷风阵阵,我的心头禁不住涌起一阵隐隐的苍凉,岁月悠悠,世事茫茫。面对那沙灰斑驳的墙面,以及隐隐开裂的墙体,心头禁不住升起一阵淡淡的沧桑之感。村民汪大伯看见我们一行到来,热切地开门迎接我们。他逐一介绍中共皖浙赣省委旧址的概况。我看见这幢徽式老宅房为砖木结构,共三层,当时一层房屋为房主人居住,左边是厨房兼楼道,当年房子主人常在厨房兼楼道处,一边做鞋一边留心站岗放哨,如遇可疑人员上门盘问,及时向二楼同志传达。二楼是皖浙赣省委书记关英的住所,屋内摆设简单,一张床和桌子,墙上悬挂着他年轻时照片,我清楚地看到关英书记真切的形象,他仿佛那么亲切,那么和蔼,那么平易近人,那么热情洒脱。
1935年秋,关英向皖南转移,由刘毓标等带领到石屋坑一带,从此,石屋坑成了皖浙赣省委常驻地。皖赣边界六股尖北麓,群山环绕,山路崎岖,翻过山就到江西婺源,群众基础较好,便于开展地下工作。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皖浙赣省委、皖南红军独立团以此为中心区域,在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开展了3年游击战争。英雄的老区人民和英勇的红军游击队战士在血雨腥风、艰苦卓越的战争中患难与共,取得显著的战果,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我们一行步入三楼时,这里作为省委机关办公地,我目睹到柜台中有红军穿的草鞋,还有一台旧式印刷机。据说当年他们是白天加班印刷,晚上出去张贴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战争传奇。
时过境迁,如今的石屋坑百姓奔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道上。我们看到大多数村民利用自然环境赐予的先天条件,搞起了冷水鱼养殖。我看见溪水在池塘里哗哗地流入流出,鱼儿在池塘欢唱着,游客正在村中购买村民家中的冷水鱼。由于是引入新安江源头活水养鱼,水温低水质优,鱼生长很慢,鱼肉特别细嫩鲜美,许多城里人专门赶过来吃鱼,能卖个好价钱。冷水鱼不“冷”,源头水的冷水鱼养殖对促进乡村旅游和发展农家乐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皖南山区资源丰富,到处都是宝藏。值得一提的是,石屋坑野生猕猴桃上了安徽卫视。这里丛山叠岭,深山里野生猕猴桃特别多,营养丰富,但是鲜为人知。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第一时间》栏目组走进农家,采访体验山区生活,拍摄采摘野生猕猴桃的场景,通过节目宣传促销,增加了山区群众靠山吃山的副业收入。
告别石屋坑,我恋恋不舍地回望渐渐远去的一切。展望未来,相信石屋坑村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越走越宽广,明天会更美好!
新闻推荐
日前,省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研究评选,徽州区在2013年度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考核验收中得分109.86分,荣获皖南片11个区县(黄山市7个区县,池州市的青阳县、石台县,宣城市的绩溪县、旌德...
休宁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休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