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让生产要素流动起来 让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农村土地流转,有效盘活了土地经营权能,实现土地向高效优势产业集中、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善农者耕田、善商者经商、善工者进厂,促进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转变,对提高土地科技投入和经营产出率,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休宁县以公路沿线、景区周边、城镇郊区为重点,选择100亩以上27片地域作示范,鼓励引导农民通过租赁、转包、转让等方式,加快耕地、园地流转。截止上半年,该县新增流转土地5860亩,其中100亩以上的成片流转面积5327亩,其中:耕地流转3298亩,占61.9%;茶园流转面积2029亩,占38.1%。截止到2014年6月底,休宁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4.968万亩,占总承包地面积的14.5%。
完善流转制度体系
——制定土地流转工作意见。下发《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实施意见》,制定土地流转规范性合同文本加,强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对确保农村土地流转健康发展起到了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引领农民自觉流转。
——建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在全县21个乡镇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培训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员,形成较为完善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对达成土地流转协议的农户,实行“一条龙”快捷服务,并推行免费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免费提供土地流转合同、免费为双方提供鉴证等服务。
——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对部分农民承包土地发放确权证书,规范土地流转合同,认真做好农户之间的土地合同跟踪签订工作,避免发生因时间过长、原因不明等情况导致的土地纠纷。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
——建立土地流转激励机制。该县从2010年开始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设立专项资金,重点对集中流转100亩以上、流转期限5年以上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给以扶持,每亩一次性给予补贴200元。
——培植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积极鼓励和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的发展,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新型经营主体规模进一步扩大。截至目前,该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45家,家庭农场16家,其中多数都参与土地流转,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经营。
——盘活农村闲置土地。部分乡镇对农村学校、窑厂等闲置土地和水面、圩堆、“四荒地”,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价拍卖,招标承包,盘活集体存量资产。
加快非农化进程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外循环”。通过实施阳光工程、金桥工程、维权工程,千方百计解放农民、减少农民,让他们走出土地,进城务工创业,目前休宁县农村劳动力县外常年务工人数达到5.46万人。
——大力推进城镇化,实现“内循环”。通过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加快县城、中心集镇建设,吸纳农民进城入镇,每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人以上。
激励的措施,创新的机制,新型的理念,休宁农村土地流转在土地呈现出形式多样化、期限长期化、主体多元化、取向特色化等特点。
流转形式呈现多样化。耕地以转包为主,茶园流转以出租为主,山场以林权拍卖为主。
流转期限呈现长期化。在土地流转中,流转的期限从1年到30年不等。尤其是近年来,土地流转期限在10年以上的所占的比例上升较快。黄山市荣山茶厂流转的茅山、星洲、阳台、上岩四大片茶园流转期限均在20年以上。
流转主体呈现多元化。从流转去向看,流入农户为主,流入农业龙头企业次之,流入专业合作社和其它经营主体者最少。近两年,流入主体由农户向新型经营主体快速转变,2013年土地流转中流入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占50%以上,流转主体呈多元化趋势,社会资本参与度呈扩大之势。黄山多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连片流转的方式,在渭桥乡上演村流转土地700亩,建设特色苗木产业园;休宁县荣山茶厂流转集体茶园5680亩,兴建黄山茶文化生态农业产业园。
流转取向呈现特色化。土地流转经营范围从以种植粮油为主,逐步扩大到果蔬、茶叶、苗木、养殖业、毛竹、油茶、菊花、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其中,黄山清水流香渔业家庭农场流转耕地800余亩,发展流水养鱼;渭桥乡板桥村项国华流转茶园和荒山1100亩,发展标准化茶园基地;黄山济楚林业公司通过林地流转,建成了万亩油茶林示范基地,基地覆盖4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徽州大峡谷通过1800亩集体林地流转,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发展有机茶产业:富民 福村 美县
中国产茶三大山脉,武夷山脉、天目山脉、黄山山脉。休宁处在“中国绿茶金三角”北半部的万山丛中,被黄山余脉、五龙山脉、白际山脉团团簇拥,土层深厚,松软肥沃。在这灵山秀水之中,没有任何大气污染,空气清新,植被完美,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水源涵养好,水质清净,空气温度大,云雾缭绕。根植于这些大山中、密林间、山谷里、溪河旁的茶园,土壤一流,气候一流,品质一流。
休宁种茶、制茶和茶叶加工贸易历史悠久。近年来,休宁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有效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
——着力建立打造一批生态高效茶园基地。该县发展无性系茶树良种茶园4万多亩,完成低产茶园改造5万多亩。“三茶”认证面积15.6万亩,占总面积82%。建立26个植保专业服务队,茶树病虫害统防统治16万多亩。被列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县”、“国家级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区”和“全国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县”,眉茶出口量居全国县级城市第一位。
——培育一批茶叶龙头企业。截至目前,该县规上茶叶企业66家,其中3000万元以上15家,5000万元以上6家。已有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4家,拥有自动化、清洁化、连续化茶叶生产线20条。
——打造一批知名品牌。该县积极借助上海、北京等展示平台,举办黄山名特优农产品展示交易会,不断扩大休宁茶业品牌的影响力。通过多年的努力,休宁县现有QS认证企业15家,省名牌产品3个,国家驰名商标2个(新安源、松萝山及图),已注册茶叶商标14个(松萝山、新安源、开神、齐云道茶、松萝嫩毫、霞雨、白岳、六股尖、五龙玉观音、诚泰等),其中主要品牌6个(松萝山、新安源、开神、齐云道茶、松萝嫩毫、霞雨)。
目前,休宁县现有可采茶园面积16.83万亩,其中茶园流转面积20915亩。现有茶叶精制厂(一般纳税人企业)66家,茶叶初制厂两千多家。全县茶叶龙头企业2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市级12家,县级12家。茶叶合作社40家,其中龙头企业所属农村经济合作社22家。截至9月底,今年该县茶叶产量9850吨,均价71.1元/公斤,产值70040万元,同比产量比去年增5.6%,产值增6%。其中名优茶3490吨,同比产量比去年增1.1%,名优茶产值5.3亿元,同比去年增长9.2%,茶叶综合产值22亿元,茶产业已经成为休宁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国际有机茶农业运动联合会亚洲分会理事卢振辉说:“休宁地处新安源头,大气没有受污染,水质没有受到污染,植被保护得非常完整,茶叶的品质非常好,已成为我国绿茶出口的重要基地。”
休宁有机茶的发展,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成为休宁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资源,也成为休宁县的一张美誉度名片。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型经营主体的壮大,带动和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休宁县把培育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创新农业经营机制的重要抓手,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种养大户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从技能培训上入手,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近年来,该县培训新型农民超过1.3万人,培育科技示范户2000余户,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100多名。设立了返乡农民工创业投资引导资金,鼓励与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户从事农业创业,市级以上农民创业带头人达118人。
从土地流转上入手,保障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前提与基础,休宁县制定政策措施,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流转合同文本,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促进耕地、茶园、山场等资源要素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目前全县耕地流转面积3.088万亩,茶园流转面积1.88万亩,山场10万亩。保障了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
从优化服务上入手,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该县每年摸排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示范社创建联系帮扶制度,帮助解决在销售渠道、人员培训、内部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截至目前该县市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达到8家,其中省级4家,全国示范社1家;结合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建设,完善了农技服务责任制度,为农业科技示范户“一对一”配备农技服务人员;建立银企对接工作机制,积极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解决“贷款难”问题,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抵押贷款试点,2014年上半年,该县林权抵押贷款6240.5万元,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400余万元。
从政策扶持上入手,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该县从资金投入、项目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先后出台《农业产业化发展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奖励办法》、《休宁县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扶持奖励办法》,县财政每年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的奖补资金超过300万元;同时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地建设;在基础设施、登记税收等环节给予各类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政策扶持,有效形成了各部门合力推进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发展的整体合力。
截至目前,休宁县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56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8家、市级25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加工产值达到27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53家,入社社员2.25万人,联系带动农户5.45万户、生产基地12.5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收入达到6.84亿元;全县经县农委、县工商局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共28家,全县家庭农场经营土地规模4572亩、水面规模204亩,年产值3615万元,年纯收入656万元,吸纳家庭外农村劳动力120余人。
2014年上半年,休宁县实现农业增加值40870万元,同比增长4.1%。其中,茶叶一产产值达到6.23亿元,同比增长4%;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13.77亿元,同比增长24.6%,实现出口3177万美元,同比增长23.5%;农民人均纯收入5604元,同比增长10.7%。
农民吴其能的娃娃鱼梦想
——休宁县特色养殖工作掠影
20世纪80年代,家住休宁县溪口镇花桥村的农民吴其能是位木匠。90年代初,吴其能转行在溪口镇街道上经营一家木材加工厂,成了当地屈指可数的富裕户。如今,身家过亿的他,成为农业部认定的安徽唯一家娃娃鱼增殖放流苗种供应单位,在自家屋后的大山中开凿出3000平方米的深洞养育6万条娃娃鱼。3年放养了1800条娃娃鱼。
2002年夏天,吴其能回家经过镇子的菜市时,看到有位渔民在叫卖8条不足半斤的野生娃娃鱼(正名叫大鲵)苗。位于皖南山区的休宁县三江源头流口、溪口地区历来是娃娃鱼的主要栖息地,吴其能心想,娃娃鱼是受国家保护的动物,这么小的鱼苗成为盘中美味岂不太残酷、太可惜?吴其能花150元把鱼苗买回家后,精心码砌了一个小水池,给娃娃鱼安了家。2003年,吴其能在一次运输木材途中不幸摔伤了腿。在卧床养病的日子里,他把全部精力投放到了娃娃鱼身上。伤势好转时,拄拐喂养娃娃鱼成了他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渐渐的,一个念头在吴其能大脑生根:花桥村位于率水河支流沂源河畔,山林碧翠茂密,高山峡谷溪流清澈,生态绝佳,若能发展娃娃鱼养殖产业,不仅保护了珍稀物种,还可能给后代子孙开辟出一条可持续的财路。
打定主意,吴其能关闭了木材加工厂。自此,他成了大忙人,开始了漫长的人工繁育娃娃鱼之路。2007年9月1日,吴其能成功繁殖孵化出12对娃娃鱼双胞胎后,于9月10日又人工成功繁殖出罕见的6对娃娃鱼三胞胎和126对双胞胎,使娃娃鱼人工繁殖成活率达到95%以上,彻底解决了娃娃鱼性腺发育不同步的最大难题。
从2010年起连续3年,在安徽省渔业局组织下,吴其能以每条500元、大大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提供1800条20厘米长的野生娃娃鱼子一代苗种投放到水质清澈、生态优美的三江源头流域,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交口称赞。
吴其能特种养殖致富是休宁农村农民特色种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休宁通过加强政策引导、促进规范管理、加大指导服务等措施,大力培育和壮大家庭农场,发展农村特色种养,有效地提升了农业主体的经营能力,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自2013年7月该县注册登记黄山市首家家庭农场以来,截至目前,该县经县农委、县工商局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共28家,其中种植业家庭农场18家,主要生产经营涉及粮食、茶叶、烟叶、蔬菜、果品、药材、苗木等产业,占总数的64.3%;养殖业家庭农场10家,主要生产经营涉及生猪、家禽、水产等产业,占总数的35.7%。全县家庭农场经营土地规模4572亩、水面规模204亩,年产值3615万元,年纯收入656万元,吸纳家庭外农村劳动力120余人。
美好乡村建设:村民自治美家园
村庄浇盖沥青路面1.7km;村内主干道安装照明路灯33盏;村庄投放40只垃圾桶,并配4名保洁员;新建拦河坝3座,修复拦河坝一座;举办“美好家庭”创建、“美厨娘、好厨艺”、“美好乡村跳起来”等系列文化活动……翻阅休宁县东临镇大阜村的村民“议事清单”,这些由村民集体决定的美好乡村建设事项一一清楚记录在案。短短一年半的时间,涉及村庄道路、村民广场、河坝修复、改徽建徽、亮化美化、村庄保洁、改水改厕等23件由村民集体决定的事项,在县、镇、村特别是大阜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均成为了现实,村容村貌发生翻天巨变,富民产业悄然兴起,乡风变得更加文明。
大阜村是休宁县“省级美好乡村建设点”之一,自2013年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以来,该村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每逢重大事项,村委会都组织召开村民大会,会议以“听取民意、收集民意、尊重民意、落实民意”为原则,每户村民代表必须到场。所有决策事项均由村民代表大会决议通过后方可实行,决策事项及实施结果随时公开,第一时间保证项目建设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大阜村采取“党员带头、干部让利、群众参与、共建家园”的工作方式,发动群众积极投身美好家园共建工作中。“有了我们党员同志的模范带头,村里的百姓积极主动配合,先后无偿贡献出24块大小地块,为村庄绿化、道路整修等提供了用地保障。”大阜村第一书记孙学勇说,“村中一些在家的男劳力积极加入到工程队,进行工程建设,不仅赚了工钱,还学了手艺;不仅能献言献策,还能监督村里的工程质量。”在村民的支持和努力下,村民活动广场、健身广场、廊亭、篮球场、污水处理站、公厕等公共休闲设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危改、改徽、改厕、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也已全面完成,美好乡村中心村“11+4”项目全部落实到位并挂牌,“大美大阜”的美丽画卷正愈绘愈美。
“建设美好乡村没有村民支持不行,没有村民自治不行。”谈及大阜村的美好乡村建设工作,村支书夏有付深有感触,信心满怀,“有了村民的支持,‘省级美好乡村示范村\’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眼下,大阜村“两委”班子正在深入思考如何通过引导村民自治,让更多的群众自觉地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如何加快拓展好村民的增收致富渠道,使“大阜”能更快“大富、大美”。
今年,休宁县6个省级重点示范村已经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并制定《2014年美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设置县级专项资金1200万元,整合各项涉农资金9180万元,引导社会资金6000余万元,结合“三线三边”环境整治、绿色质量提升、民生工程、徽州古建筑保护开发等工作,全面推进23个中心村建设,治理改造40个自然村,全年计划投资2.28亿元,建设项目245个。
·黄俊军·
新闻推荐
□ 见习记者 汪悦四排统一的红色货架,分别放着苹果、葡萄、橘子等各式水果,每个格子里的水果都码得整整齐齐……在休宁县徽商步行街有这样一家水果铺,从7∶30开门到晚上10∶30关...
休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休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