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琪
1936年初,敌军“围剿”贵池秋浦革命根据地,由于敌众我寡,根据地被敌占领。1936年春,中共江南特委决定成立江南红军独立营,让安徽省至德县人倪南山任特派员,协同营长率部坚守至德县高山地区,掩护主力撤退,完成掩护任务后,江南红军独立营冲破敌人数道防线,辗转到达皖赣边的婺源鄣公山游击根据地。
1936年5月底,倪南山到休宁县石屋坑担任休(宁)婺(源)中心区委书记。休婺中心区委下属石屋坑、沱川、四门三个区委,辖休宁县西乡和婺源县北乡毗邻一带。7月上旬一天下午,倪南山与中心区委委员张开太、团中心区委书记张松太,交通员叶福汉、张茂源,来到婺源沱川塘堀平鼻岭西侧的槽塔里的沱川区委秘密篷。当时篷里有5个裁缝、3台缝纫机、30多匹布,正为红军游击队赶制过冬服装。区委书记聂有寿因经济不清,又违犯群众纪律,被调往四门区委,正在办移交。他以结算买布款为由去塘堀村找张裕才,当晚住在组织委员张钦树家,因叛徒出卖被敌人逮捕。聂有寿随即叛变,连夜带领敌人到槽塔里,将区委秘密篷包围,开枪射击,倪南山拼死冲出篷外,跳入河沟,死里逃生。
1937年1月下旬,皖浙赣红军独立团开赴石屋坑,战士们长期征战,缺鞋少粮,部分伤员急需照料。党支部发动农民团连夜赶磨玉米,补鞋缝衣,调理伤员。而此时,国民党独立四十六旅一部闻讯赶到。农民团员陪同关英、李步新、刘毓标等人亲自上山察看地形,就选择平鼻岭进行伏击。战斗打响后,全村群众烧水做饭,支援红军。经过一天激烈战斗,生俘敌副连长一人,毙敌数十人,缴获枪械百余支。
为了感受一下穿越整个平鼻岭过程,我们开始往山下走。拐过了几道山梁,就看见在山中腰处有一茶亭,茶亭名叫石茶亭。这里处在一个山坪,地势开阔,石茶亭依山而建,前面和左边都是平地。原来的亭子已经倒塌,后人没有重修,向左边推移重新盖了一座。门口有块碑刻,碑刻高141厘米,宽66厘米,厚7厘米,但经过仔细辨认文字基本清楚,内容如下:
禁 碑
中川公议,平鼻岭严禁锄种。种山者,上离路一丈,下离路二丈。毋得开种,违者重罚,决不宽宥。助银述后:大共洋九拾弍两;余源庆捐洋三拾圆;无名氏捐洋肆拾圆;经理人,捐洋弍拾弍圆
光绪七年桂月日中川公立
碑文不长,却反映了徽州人对水土保持的重视,这也让我想起了在祁门县的大洪岭、榉根岭同样也有相似的碑刻。岭上道路开建很不容易,遇到倾盆大雨山洪暴发道路往往会被冲毁,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以丰茂的植被才能保证古道安全,因此,岭路上下的植被禁止开垦种植,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为了起到广而告之的效果,村民们把这个乡规民约刻成石碑,抬到山上,立在路旁,时刻提醒人们不要越过这个法度,否则就要受到处罚。这样的碑刻在茶亭左边山路上面20米左右还有一块,由于风化厉害,已经无法再去识读了,它就像一块无字的丰碑,同样昭示徽州人那种保护环境的生态理念。一块禁碑,可以约束两边村民及来来往往的商贾游人古代徽州不愧为契约社会。有着强化法制观念的意识。石茶亭以前住着一户农家,免费为过路客提供茶水。后来山下村子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古道很少有人来往了,茶亭也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主人也就搬到山脚的村庄去住了,石亭从此慢慢地荒芜了。
新闻推荐
日前,驻军某部队一行7人来到红色景点——休宁县汪村镇石屋坑,寻访革命老区,听老支书胡怡庆老人讲红色故事,共同缅怀革命先烈。程国伟 盛红兵/摄...
休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休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