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玲琳
如今费时费工的木桶和木盆已经渐成“古董”级的生活物品,从事桶匠的手艺人就成了一个渐行渐远的行当。但在休宁县榆村乡岭脚村,还有一对坚守着的叔侄桶匠。
叔叔叫江雨霖,今年62岁,熟练地出边、刨边、钉竹签、只用了一小会儿工夫,就能将散落在地上的一堆木板制成一只圆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我们这样的农村里,手艺人是很吃香的,家里生活用的盆和干农活用的桶全是我们这些桶匠来完成。”江雨霖边不紧不慢地干着手中的活边感慨,现在社会发展得太快了,几块钱一个的塑料盆机器生产一批就是几千个,方便得很,他们手工制桶和机器速度无法比。
江雨霖15岁开始跟父亲学桶匠手艺,三年之后出师单干。他介绍,自己单干时一个工是1.6元,除去上缴公社的管理费30%,剩余的都是自己的,这比起在生产队干一天的0.7-0.8元要高出很多。也正是这个差价让农村里的许多年轻人学起了手艺。江雨霖也带了徒弟。可是好景不长,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塑料制品的问世,对桶匠手艺是个巨大的冲击。
从那时起,村里的年轻人和有手艺人的人都另谋出路,外出打工。“现在我们手艺是160元一天,但是外面打工的都要200-300元一天,加上市场需求量少,没年轻人愿意干。”江雨霖说,手工制作木桶的程序复杂、收入低、市场行情差,直接导致这种行当的走下坡路。
在该村还有一位桶匠,他的名字叫江灶寿。68岁的他从辈份来排是江雨霖的侄子。当天,江灶寿正在为50只定制的饭甑忙碌着。“已经好几年没干了,但是最近又接到一个老板定的50只饭甑,我一个人实在是吃不消,但又没有多余的帮手。”年近七旬戴着老花镜的江灶寿说,由于年纪大的缘故,这批木桶赶下来,平均自己也就50-60元一天,混口饭吃而已。
当记者说起这门手艺的传承时,叔侄俩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江雨霖认为失传是必然的趋势,而江灶寿充满着信心,在他看来,只要市场真正需要,那些曾经放弃的手艺人就会重新拾起这门手艺来。比如随着人们对原生态的需求,传统的手艺还是会有市场。木饭甑的需求就是一个例证;家居风俗木桶的需求既会随着旅游的发展也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受欢迎。
新闻推荐
□ 汪红兴晨刊讯 “雪林,猴子来了,猴子把你家田里的萝卜都吃掉了,你快去看看。”12月20日11时左右,家住大山深处休宁县溪口镇碜溪村晒袍滩村民组70岁的凌雪林听到村民们的喊声,急...
休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休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