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9日,在2015年黄山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首站(歙县深渡镇定潭村)和第二站(休宁县东临溪镇三村村)两场活动中,记者发现,随着此项活动深入开展,“三下乡”呈现出一些新气象。
□ 记者 程向阳
新气象一:农技服务不做“表面文章”
多年来,黄山市“三下乡”活动现场经常呈现这一幕:相关部门发放很多宣传资料,但农民现场咨询的科学种田等知识却常常得不到解答。这种现象在今年的“三下乡”活动中得到改善。
歙县定潭村农民方金安从事长毛兔养殖10多年,可兔子经常病死,他采取了很多办法,就是解决不了问题。今年“三下乡”来到定潭,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黄显明针对方金安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并承诺安排技术人员上门服务。
类此情形,在今年的“三下乡”活动中不少见,不少部门带来宣传资料,还带来专家和技术人员,增强了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市场经验和致富本领,为农民增收致富插上了“金翅膀”。这样的“三下乡”更贴近农民实际。
新气象二:领避孕套不再“羞答答”
在定潭村和三村村,市计生部门的“二孩政策”宣传备受关注,令工作人员颇感“吃惊”。往年的计生宣传展台上,避孕套也可以免费领,许多农民不好意思拿,有大胆一点的,低着头领了就捂着脸跑。
市计生委计生协会负责人程艳介绍,今年“三下乡”头两站,共发放避孕套100多盒,表明农民的计生意识明显增强。“我是给孩子们领的。”在三村,一位老大妈大方地对记者说。
卫生部门利用电子血糖仪现场为农民测血糖,比传统的测血压、五官和内科检查更有吸引力。“本来测血糖要去医院,要挂号,少则半天工,多则一个工,‘三下乡\’一分钟搞定,快捷、实惠。”三村村民严仁标说。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随着“三下乡”逐年深入,农民的卫生观念悄悄改变。如何顺应农民的健康需求,成为黄山市“卫生下乡”、“医疗支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新气象三:文化下乡实现“城乡互融”
今年“三下乡”的文艺演出,节目多、内容新、接地气,更贴近农民的“胃口”。如开场舞蹈《盛世黄山》恢弘大气,女声独唱《漫步黄山》温婉柔情,相声《村里那条水坑哟》很接地气,黄梅戏《夫妻观灯》备受老年农民喜爱,川剧绝活《变脸》让人领略了国粹的魅力。
今年,城乡互动成为“三下乡“活动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尤其是定潭村,专设的农民文化专区令人大开眼界,一幅幅出自当地村民之手的艺术作品,展示了当代村民的文化自信,实现了文化的城乡互融,为文化下乡注入新鲜的元素。
送戏下乡活动催生了农村文化新气象。三村村主任韩仁贵说:“农民文化生活丰富了,喝酒、赌博、打架、斗殴的少了。美好乡村的建设,需要农民多一些吹拉弹唱和舞文弄墨,多送文化下乡,群众是真心喜爱。”
后记:“三下乡”为群众带来科技、农业、卫生知识,同时开展精彩的文艺演出,不仅丰富了百姓的精神生活,更促进了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三下乡“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旧观念、旧传统、旧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一股清新的风涤荡着黄山大地,为黄山市农村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新闻推荐
□ 见习记者 汪悦“‘到位\’和’味道\’,这是练习书法最重要的四个字,只有细心体味这四个字的精髓,才能将书法融入其中。”今年56岁的陈纪明练习书法已有30年时间,30年的笔耕不...
休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休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