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工新建道路6条,总里程12公里,是历史上修路最多的一年——新年伊始,一个好消息从宣州区溪口镇传了出来。
“汪冲带了一个好头!”谈起这个好消息背后的奥秘,溪口镇党委书记汪军告诉记者,现在在溪口镇,已经出现了一个修路中的“汪冲效应”,在这个效应的影响下,当地掀起了一股村民主动参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
“汪冲效应”从何而来?这还得从溪口镇金龙村汪冲村民组说起。作为一个典型的小山村,路一直是困扰当地的大问题。去年7月,当地村民在村干部的支持下,干群一心,仅用了11天的时间,就募集了30.75万元,人均捐款达1900余元。大家期盼多年的“修路梦”得以实现。(本报2014年8月27日一版曾做详细报道)
汪冲人“修路”不等不靠的消息,如一颗石子迅速在溪口这个山区小镇内激起阵阵“波澜”。“汪冲都能修通路,我们为什么不能?”这一想法,也出现在更多村民组村民们的脑海里,位于吕辉村的江湾岭村民组就是其中的一个。
说起江湾岭的路,吕辉村老主任程志鸿告诉记者,自从江湾岭有人居住,出行难就是大问题,上个世纪5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用炸药炸通了一条进村的路,村民们再也不用“跋山涉水”了,但受技术条件限制,这条路仅能一人通行,村民运输生产生活资料全部得依靠“手提肩挑”,大家修路的呼声仍然十分急迫。
在吕辉村,修路呼声高涨的还有引坑口、村中、洪湾三个村民组。谈起村民们对修路的期盼,作为村支书的张传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山多、人少、路程长、投资大的现实却令村干部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汪冲的事情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也可以学习!”说干就干,张传宗在修路呼声高涨的四个村民组中选择12位村民代表,带着大家前往汪冲“取经”。而正是这趟实地考察,让村民们意识到,修路不仅要靠政府,更要靠自己。
村民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接下来的事情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量修路方案、决定筹资标准,这些以前必须由村里面“大包大揽”的事情,现在全部由村民们自己组织。
“你们有积极性,我们也要有积极性。”看到村民们积极主动修路,张传宗等村两委干部也是暗下决心。“再苦再难,一定也要帮大家圆梦。”
言必行,行必果。除了积极帮助争取项目和资金外,在修路的过程中,村民们遇到了无法解决的事情,只要一个电话,村干部就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助协调解决。在修通往江湾岭的路时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由于遇到岩石层,挖掘机无法施工,工程进度停滞不前。得知这一情况,张传宗立即与当地派出所联系,希望采用雷管、火药来爆破。溪口派出所负责人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亲自协调并组织专业爆破队来施工。爆破队负责人在了解到江湾岭老百姓修路的事情后,当场决定,只收取基本的材料费和人工费。
在干群的齐心协力下,吕辉村的道路路基工程进展顺利,多年来只有羊肠小道进出的江湾岭村民组也通上了机耕路,村民们“手提肩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现在村民们的修路积极性非常高。”汪军告诉记者,去年年底,除了汪冲路和吕辉村的引坑路,溪口镇还开工建设了金竹坑、东溪联心、中鲁、南台等多条道路,这些道路都是由村民自发组织、捐资进行修建。
“把‘汪冲效应\’进一步放大。”汪军告诉记者,通过汪冲修路事例,镇村干部们也深刻的认识到,只有干群同心,才能共克难题。下一步,溪口镇将积极推广和宣传汪冲的做法,同时结合“走溪口、访民情”活动,进一步推动村组道路网的全部贯通,着力解决好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在宣州区溪口镇,干群携手,同修民心路的“汪冲效应”正在发酵。多个村民组村民们不等不靠,自觉的组织起来捐资出力修路;村干部们更加积极的主动作为,为村民们想办法解决修路中的各种难题。这些路不长,但分量很重,这头连着干部,那头连着群众,路通畅了,干群的心贴得更近了。
新闻推荐
日前,宣州区“万人游溪口”活动正式揭幕。作为此项活动的重头戏,“激情五一·华阳河河道越野表演”在溪口镇华阳河激情上演。30多台赛车同场竞技,高难度的越野汽车...
休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休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