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汪悦
临近春节,休宁县藏溪村万年桥组村民汪灶芝更忙了,来他家里求购红薯粉丝的订单排得满满的。今年68岁的汪灶芝,做红薯粉丝加工已经45年,在远近乡村有点名气。
“快过年了,村里人还有很多外地人都来找我做粉丝。粉丝方便存放,既筋道又有营养,大家都喜欢吃。”汪灶芝说,红薯粉丝是当地传统的特色食品,由红薯淀粉制作而成,包括选料、调和、蒸熟、晾凉到最后的刨丝等工序,整个流程下来大概要花3天时间。
汪灶芝介绍道,先将磨好的红薯粉打浆泡水冷却,然后放在特制的蒸屉里面蒸熟,蒸完后的晾晒最耗时间,上午蒸好的红薯粉块,通常要晾到第二天早上才能完全凉下来。只有等红薯粉块凉透变硬后,才能进入最后的刨丝工序。“以前年轻时,可以用工具自己刨粉丝,现在年纪大了,体力不行了,就想着添置一台机器。”于是,汪灶芝花了5000多元买了一台自动刨粉丝的机器,既省时又省力。
汪灶芝家的厨房里,抽屉状的特制蒸屉层层相叠。汪灶芝以前去村民家里做粉丝,近几年才在自己家里加工。“人手不够时,我两个在外地打工的孩子还特意回家帮忙。”前段时间,每天早上5点,汪灶芝就起来烧水,一直忙到晚上9点,一天能做170斤粉丝。
“我加工的红薯粉丝味道甘甜,其它任何东西都不添加,保证纯正而天然。切上几片牛肉,再加上调料,吃得很过瘾。”汪灶芝说,“有些顾客是在亲朋好友家里吃到过,觉得口感比机器做的好,就托亲朋好友来代购。”
新闻推荐
□ 见习记者 汪悦
这几天,休宁县龙田乡桃林村清水鱼馆农家乐老板程冬凤有点忙,一拨拨客人不停进出农家乐,品尝她家自酿的美酒及农家菜肴。“以前我从事美容美发行业,丈夫跑运...休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休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