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华像开光(资料图)□邵弹声
千百年来,祭祀汪华的节令庙会活动已成为古徽州民间一项最重要、最久远的民俗活动。每年春节及中秋节,在汪华的生日前后,徽州各地的“汪王庙”举行的祭祀庆典已成为一道常见的景观。如屯溪黎阳的“靖阳节”(俗称八月十三磨豆腐)。每年农历八月十三开始,历时半月之久。期间,供奉在“汪公庙”里以“汪公菩萨”为首的十一尊老爷神像被请出,或骑马或坐轿,列队出游,接受民众祭拜。庙会期间,上下黎阳的村民,接亲邀友观看庙会演戏和汪公出游。庙会的高潮是跑马祭汪华。“汪公佬”等十一尊神像,骑在马上,沿庙前广场跑圈,每跑一圈,脱一件袍甲,共跑九圈。跑马时,鼓乐齐鸣,全场欢呼。据休宁县志记载:黎阳“汪公庙”(即汪氏宗祠),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建,嘉庆十五年重修,故其存在期间的节令庙会活动至解放前夕延续近三百年时间。
在绩溪县的胡家、西坑村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至十八还举行俗称的“赛琼碗”祭神活动。届时各家捧出自家烹饪的最佳菜肴,到“汪公庙”里,置于供桌上进行祭拜,庙前张灯结彩,夜晚闹花灯。“赛琼碗”期间,汪公神像前的佳肴有数百碗,大家互相竞赛评比。据说此项活动曾历经数百年之久,从另一侧面推动了绩溪“徽菜”的发展。
绩溪县的登沅村及附近的仁里、梧村、南观等11个村,每年中秋节还举行“坐庙”活动。正月十五举行“花朝会”,搭台唱戏,家家户户携带贡品、香烛至“汪公庙”里祭奉“汪公菩萨”,祀求保佑“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婺源县的段辛村和淳安县的礼沅村分别在每年春节和农历十月十五日,都在“汪氏宗祠”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庙外搭台唱戏,商贩云集,庙内祭拜“越国公”汪华及其九子神像,祀求先祖保人丁,贺太平。
以上这些节令庙会、祭祀活动仅是笔者所知的一些片断。实际上千百年来,关于汪华的行祠社屋在古徽州遍布各地,其规模大小不一的祭祀活动也一直延续在各地乡村。
解放后,徽州乡村祭祀汪华节令活动逐渐冷落,至“文革”时,全部中断。近年来,由于黄山市徽学研究的兴起,专门研究汪华文化的研究会已经成立。越国公汪王清明祭祀活动自2008年首次举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了7年,每次活动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汪氏宗亲以及专家学者参加,并吸引了省内外多家新闻媒体的聚焦关注。2009年3月16日在广东佛山市举行了徽学及“越国公”汪华文化研讨会,同年11月在黄山市召开了首届“越国公”汪华暨徽文化学术研讨会。2010年清明节黄山市集中祭祀“越国公”汪华的活动在歙县云岚山汪华墓地举行。2011年3月31日汪华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专题学术座谈会在歙县披云山庄召开,同时举行了辛卯清明祭祀活动。2012年80后作者汪鑫撰写完成《徽州魂》一书,该书描述了汪华一生的历史功迹;同年6月18日在黄山市举行首发仪式。2013年在汪王墓地建立了“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同年癸巳清明全国20多个省、市、区300多人瞻仰了汪王墓,举行了公祭。2014年2月3日纪念汪华活动首次在屯溪老街举行,并决定汪氏宗亲网全面改版升级。2015年元月决定在汪华诞辰1429年纪念日举行汪氏企业家联谊会,屯溪百鸟亭“越国公汪华纪念馆”在乙未清明首次开放。汪华文化及其清明祭祀活动已经成为今天黄山市一项重大的民俗及文化传承活动,并在不断延续。
汪华是古徽州人民心中的神,他及他的功绩已经成为古徽州重要的历史文化,后人将永远纪念他、研究他。
新闻推荐
□ 程学新 记者 钟伟晨刊讯 “我常跟朋友说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没想到自己却栽在了酒驾上。”日前,休宁县的汪某在酒驾被查后,深深悔悟。据了解,汪某今年49岁,家...
休宁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休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