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许晟
2011年前后,休宁县榆村乡桃溪村一名老村医退出,建成2年的村卫生室一度闲置,村民们看个小病得跑10多里外的榆村。为解决百姓看病难问题,榆村乡卫生院医生定期进驻桃溪巡诊。这在当时被解读为“带有多点执业的色彩”,而这种局部性、山区农村地域性浓厚的“缺医”现象至今仍未得到缓解。
新一轮放开医师多点执业的呼声始于中国新医改元年的2009年。当年,国务院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明确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同时,鼓励地方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将医师多点执业写入新医改纲领性文件,初衷是稳步推动医务人员合理流动,促进医疗机构之间人才交流,而基层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和能力水平滞后,无法满足新医改中应激迸发的群众健康需求也是驱动因素之一。
2012年8月,安徽省合肥、蚌埠、芜湖和马鞍山4市试点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大医院专家到基层社区、乡镇卫生院和民营医院坐诊。为彰显决心,卫生行政部门还提出“年底前参加多点执业的医师要达到符合条件人员总数的10%以上”的要求。
作为新医改排头兵,安徽省一直走在前列。2009年11月,安徽省启动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2012年10月,安徽省启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综合试点,年底全面推开。2015年4月,安徽省启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3个关键节点的改革重点分别指向乡镇卫生院、县级公立医院和市级公立医院,而这恰是地方构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重点,旨在形成“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大病基本不出县、疑难杂病到大医院”的就医格局。
基于观察和感受,随着新医改不断深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有所弱化。然而数据显示,从2009年至2014年,黄山市乡镇卫生院的执业(助理)医师数基本保持稳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执业(助理)医师数呈现小幅增加,不构成病人向上流动的支持因素。合理的解释是,由于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大不如前。加之条件艰苦,待遇低下,医疗风险防御能力低下,不敢看病、不愿看病的情绪滋生、蔓延。
把病人更多留在基层是新医改的重大目标之一,也是降低社会医疗负担的手段,其关键在于处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底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提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一些地方开展医疗卫生对口支援活动,创新实行驻地责任医生制度,但响应者多迫于评职称之需,“驻地医生”变味为“挂名医生”。不论是医师还是医院,这种排斥利益共享的行政指令性任务非但不能内生人才交流的积极性,也难以维系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不难想见,一个帮扶周期结束后还是人地两陌的对口支援能发挥多大作用。
今年下半年,为加快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安徽省相继发布分级诊疗管理规范和医师多点执业管理新办法。相比试点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新办法将“试点只限临床、口腔、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改为“鼓励本省临床、口腔和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多点执业”,且放宽选择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第二、第三执业地点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条件,“织牢”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提振基层和农村医疗服务能力之意隐在其中。
目前,黄山市最接近多点执业性质的医师执业行为出现在新安名医堂。2014年,来自市新安医学研究中心及部分区县的一批名中医汇聚市中医院的新安名医堂,在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进行异地执业,对黄山市中医药服务格局产生积极影响。如今,新的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已经实施,势必对黄山市医疗服务市场产生较大影响。关键的前提是,政策要落地,更要接地。
新闻推荐
黄山日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黄山小记者站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根据小记者站年度工作安排,经学校推荐、《黄山日报·黄山晨刊》小记者站审核等程序,确定了全市18所中小学的29名小记者为黄山市首届“...
休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休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