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国伟 韩文杰 盛红兵
今年9月中旬,皖赣主流媒体“探访皖赣古驿道”采访活动让蜿蜒盘曲在皖赣边界崇山峻岭间、鲜为人知的虎头降段徽饶古道“火”了起来,各地驴友纷至沓来,寻古探幽。
徽饶古道虎头降段是休宁县通往赣北浮梁、婺源县的四条古驿道之一,北起鹤城乡右龙村,“七上八下”十五里石板路穿过茶园、杉林、竹海,经三座石亭、两座石桥、两处冷水窟,南达瑶里镇汪胡村。沿途茶园青翠,竹海莽莽,悬崖峭壁,风光绝美。
右龙原名蟠溪,系唐朝僖宗乾元年间,浙江富阳张氏迁徙至此定居,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虎头降古道铺筑于何时一直众说纷纭。上世纪九十年代,汪胡村人曾在茶园里挖掘出一块立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刻有“徽州大道”字样的石碑,证明虎头降古道铺筑早于1773年,热心的汪胡人当即仿造了一块赠送右龙村发展旅游。
这次皖赣媒体联合实地走访后不久,村书记张光武才想起,家里收藏的一块石碑没来得及借机请业界专家们把把脉。据张光武回忆,因古徽州村规民约规定村民不得破坏公益的祠堂、道路、亭、桥等公共设施的宣传深入人心,十里八乡私自拆卸公益设施用于私宅建设而遭报应的传说不绝于耳,这块石碑文革“破四旧”时被扳倒当作铺路石弃于路旁,日晒雨淋没人管。直到10多年前,他觉得石碑图文并茂、雕琢细腻精美,又不是墓碑,就请进家门妥为保存。
石碑为55厘米见方的正方形青石板,图案、文字各半,上方刻着“胁侍菩萨图”;下方文字共12列,楷书书写:“徽州府休宁县虞芮乡新析里□果社张源奉佛□□方士乾名□捐□财开錾甃砌□□回车弍岭石□□洞门桥弎□□□弍所为悠久计□便人马往来专□保毋次□□□□洪武三十一□□寅岁八月良日”。
据了解,胁侍菩萨是修行层次最高的菩萨,其修行觉悟仅次于佛陀或等同于佛陀。在没有成佛前,常在佛陀的身边,协助佛陀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按照佛教的理论,大千世界十方三世之中有无数佛,一方佛土,有一佛教化众生,而每一佛都有两位或几位胁侍菩萨。
对此,休宁县地方志专家慕名前往右龙实地勘察,察看新发现的古石碑,对碑文大意解读为:明洪武三十一年,休宁县鹤城乡右龙一张源的富商,应当地寺庙僧人请求,捐款为佛像开光,并捐资修建了右龙徽州大道上的三座石桥和两道山岭的石板路。
据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代前期徽州民间的日常生活》记载,婺源人詹庆良的父亲(民国时期一私塾先生)曾在私人笔记中,抄录的“大清国江南徽州府休宁县虞芮乡新析里磻溪张村大社”的宗教科仪等相关史料来看,也说明了明清时期礼佛募捐公益活动在皖南赣北很活跃。据此,直线距离仅十余里的婺源县沱川乡高湖山巅的白云古刹香火绵延数百年,至今仍香客络绎不绝,佛香缭绕……
专家介绍,鹤城乡在清代属虞芮乡33都,右龙原名新析里蟠溪,史书已有明确记载。虽然善义修路者的具体信息目前无法查证,但其壮行义举在600多年后的今天仍让人倾慕不已,感慨万千。此古碑立于明洪武三十一年即公元1398年,把徽饶古道虎头降段铺筑于清乾隆三十八年的历史往前推了375年。
新闻推荐
□ 李云峰晨刊讯 11月17日17时至20时,休宁县陈霞乡境内大雨滂沱。21时许,乡政府值班人员接到回溪村委员会主任来电,说他和另外的二个村干部刚刚从韩村地质灾害点巡查回来,一切情...
休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休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