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说村里正在修路,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你们务必收下。”12月7日上午,休宁县溪口镇江潭村村委会大院里,走来一位身着蓝色上衣、头发斑白的老人,一进门,他就从兜里掏出一个大信封,递给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打开一看,是一叠百元人民币,经清点,整整5万元。
这位捐款的老人名叫卢昌银,是江潭行政村太溪自然村村民,今年85岁。老人和老伴原是浙江东阳人,1963年,夫妻俩从杭州铁路部门下放到太溪村务农,从此,就在这里安家落户,生儿育女,靠做木匠活,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生活颇为艰辛。如今,子女们都已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儿孙孝顺,四代同堂,家庭幸福。子女们都在外打工,平日里只有他和老伴在家。夫妻俩还经常下地干活,采茶、种地。
太溪村位于率水河畔,是个有着近600人的村落。通往该村的是一条仅3.5米宽的村村通公路,随着近年来村民私家车越来越多,逢年过节时,道路拥堵不堪,无法会车。老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去年春节过后,老卢主动来到村委会表示愿意捐资修建会车道。当时村里考虑这是公益事业,老人的一点钱来之不易,自己辛苦劳作所得,平日从牙缝里节省下来和儿女们给的过节费,就婉拒了。
今年下半年,村里从上级交通部门争取了一部分资金用来拓宽从江潭到太溪约1公里公路,工程已经大部分完工,全部完成资金尚有一定缺口。前几天,老卢偶然得知后,他又想起了捐款,和儿女们一商量,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老卢特意去银行提取5万元捐给村里。
其实,对于老卢来说,这样热心公益事业助人为乐的事并非头一次,这在太溪村民中是有口皆碑的。老人勤劳忠厚,一辈子与人为善,家教严格,家风淳朴。他自己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老卢只要看见村民不便的地方,就记在心里,默默地去做。村里有一段泥路,是村民的必经之路,雨雪天泥泞湿滑,非常难行,老卢悄悄地买来水泥、沙子,请人硬化。村里以前没有路灯,老卢就在自家门口路段特意安装一盏大路灯,接来自家电,长年免费为村民照明。
2014年,他看见村民搭中巴车的地方,没有候车亭,等车时日晒雨淋,非常不便。于是,他主动选好一块自家公路边山脚的地,买来材料,请人搭建,花费3600元建起一座简易候车亭,方便路人。由于候车亭靠山,后来出现塌方,他又花500元请人清理。12月11日下午,笔者慕名前去采访他时,结果到他家却扑了个空。后邻居们指点说,老卢午饭后骑着电动三轮车带着一些木料去候车亭了。果然,在那候车亭里,我找到了老卢,他正在一五一十地比划着,锯木料。耄耋高龄,耳不聋,眼不花,身体健康,思维清晰,谈吐自如,满脸含笑。老卢说冬天到了,候车亭里的水泥凳坐上去冷了,他来做两张木头板凳,一会儿就能做好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他就是这样一个心里装着他人,不求回报的夕阳红。路过的村民纷纷点赞。
新闻推荐
□ 杨双阳晨刊讯 12月17日约15:50,休宁县榆村乡政府的电话急促响起,村民反映有位老人在榆村水库处迷失。接电话后,乡协警程立志迅速和村干部一道赶往该地救助。经几番找寻,终...
休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休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