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到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推动美丽乡村从“一时美”迈向“时时美”;从加快特色村落建设到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推动美丽乡村从“外在美”迈向“内在美”;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到大力发展支撑产业,推动美丽乡村从“环境美”迈向“发展美”……休宁县美丽乡村建设既要村庄美,更要村民富、乡风好,农村面貌正从“景美”走向“人美”。
突出“以人为本”,实现村美民富。该县将“以人为本”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之魂,根据区位特点,突出群众主体、因地制宜和亮点特色,注重富民增收,突出抓好产业培育。全县21个乡镇紧盯特色资源,以茶叶、茶干、贡菊、泉水鱼为重点,把农民组织带动起来,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依托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新兴服务业,加速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户外体育、民俗文化、非遗产品的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2015年,全县有13个中心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乡村旅游接待达38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30余亿元,农户通过农产品销售,实现产品增值60%。
激发内生动力,引导人人参与。投入保障经费3129万元,探索实施“村为主”机制,为每个村量身定做任务清单、责任清单、保障清单、公开清单、考核清单等“五个清单”,实现项目群众定、工程群众干、事务群众管,培育村民“主人翁”意识,村民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热情高涨。一时间,桃林村民主动承担自己房前屋后的道路施工,大阜村33户村民无偿献出24块近3亩土地用于公共设施建设,祖源、霞阜村民自发捐农具建农耕文化馆……群众建设家园的热情被激发,义务清理河道、打扫广场、出工捐物成为村级发展“新常态”。
培育文明风尚,提升文化内涵。加大对地域风情、传统民俗的发掘和传承力度,148个村形成了自己的“村规民约”、“村民公约”,规范村民言行;溪口、流口镇山区乡村恢复禁渔碑、禁伐碑30余个,培育生态文明。先后投入1800余万元,搭建“海阳大戏楼”等乡村舞台21处,建成农民文化广场、远程教育平台等载体,搭建草根舞台,举办了全县农民文艺比赛、新春广场舞大赛等全民赛事,各中心村还自主开展糍粑节、民俗文化节、油菜花节等系列特色活动,既打响了品牌,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又汇聚了民心,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李 垒·
新闻推荐
采访车行驶在宽敞的通村公路上,透过车窗望去,不远处,一座座粉墙黛瓦的徽派村居错落有致;道路两旁,齐云山风光、横江水色和成片的水田相映成趣。一幅绝美的山水田园画卷在大地上铺展。这便是位于...
休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休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