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程向阳
背着柴刀、扛着锄头、在一面红色的旗帜上挨个签名,46户村民大集结合影,呼着“田里好、田里美、田里秀”的口号,浩浩荡荡一字排开,向着一条古道走去……2月17日上午10时许,休宁县汪村镇田里村,一场由当地村民自发组织的发展乡村旅游行动成为山乡早春的一抹暖色。
春天的集合
这是一次春天的集合。
发起者是当地有志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村民和在上海、温州等地务工创业的热心村民,目的是要依托田里村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让全体村民受益。
田里村位于休宁汪村镇、皖赣交界的新安江源头,境内风光秀丽、生态绝佳,来过的人都称这里是“绿色走廊”、“天然氧吧”。田里村的旅游资源丰富,有全省有名的红色旅游胜地石屋坑,有全市最集中的石头房和树皮屋,有舌尖上的美食冷水鱼,境内有三益古桥、徽婺古道、三益古桥亭、古树群、瀑布群等,融生态风光、红色旅游和历史文化于一体。
或是藏在深山人未知,田里村的旅游一直未能做起来,虽然近些年石屋坑旅游有了不小的名气,但辐射效应不够,对当地的经济拉动有限。为此,猴年新春,田里村人坐不住了,村主任张铁山,青年张裕亮、张新兵,在上海务工的张大铭、在温州创业的张富田等几十个村民,在除夕年夜饭后集聚一堂,共话田里乡村旅游发展事宜。
三益桥上的签名
自发投工投劳恢复徽婺古道是村民们的第一个动作。
徽婺古道始于田里村三益古桥,古桥建于清乾隆年间1784年,距今232年。相传该桥由婺源人捐资为外迁到此的田里、岭脚、石屋坑三村村民所建,古桥题额“晴岚锁翠”,描绘六股尖的林海茫茫,雨后初霁、山岚飘荡之景象。
徽婺古道是皖浙赣三省通衢的重要通道,是“文公阙里”婺源经平鼻岭古道往来于徽州府的必经之路,通往江西沱川10公里,岭脚2.5公里。由于荒芜多年,荆棘丛生,今人无法行走,在乡村古道游兴起的今天,显得有些落寞。
当天参与古道修复的村民共有46户60余人。开始前,村民们签字按手印来表达他们对发展田里乡村旅游的迫切心情和决心。田里村挂职第一书记倪艳丽说:“作为一名挂职的基层干部,深深地被村民们的热情所打动。感动之余一定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身于田里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和村民们一道齐心协力把旅游搞好。”
出发在春天
田里村委会主任张铁山介绍,田里、岭脚、石屋坑三个村共有1100余人、320余户,全村主要经济来源为茶叶和务工,全村现在外务工的人数超过总人口的3/5,剩下的1/5在休宁陪读、开店做生意,还有不到1/5的人口留在村里,多为老幼妇孺。“春节一过,村里估摸只有160人。”张铁山说。
如何破解空心村问题,如何让更多的村民回来,如何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经济、带动村民走上富裕路,成为当地政府、村民面对的课题。在上海务工创业16年的村民张大铭是田里旅游的热心人之一,他说:“农村的现状是农民不愿意住,核心的问题是穷,愁的是怕乡村消失。因此,必须要发展乡村旅游,旅游可以改善交通、可以改善村容村貌、让村民得实惠。只要村民尝到了甜头,美丽乡村才名副其实。”
休宁县汪村镇党委书记、镇长方恒忠说:“镇党委政府对田里村民自发修古道、促旅游的满腔热情给予鼓励,镇里依托石屋坑红色旅游公司,整合资源、打响品牌,通过发展旅游、带动村民致富。”
新闻推荐
“乡亲们,要牢记,治环境,顺民心;柴和草,要放好,脏乱差,别人笑;有垃圾,用袋装,别乱扔,定点倒……”休宁县商山镇霞阜村新建的文化墙上醒目的“村规民约”,成为村里的一道靓丽“风景”。为使文明之风深入...
休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休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