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新闻 歙县新闻 休宁新闻 黟县新闻 祁门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黄山市 > 休宁新闻 > 正文

永远的精神家园(上)——休西陈村、大族、金村、珰溪人文历史钩沉

来源:黄山日报 2016-08-13 07:35   https://www.yybnet.net/

□ 陈平民

休宁县陈霞乡所在地的陈村古名叫藤溪,著名的藤溪陈氏就发祥在这里。笔者的出生地在陈霞乡境内的大族村,这原是毗邻金村的一个自然村,是陈姓聚居的一个古村落,这里的陈氏源于藤溪陈氏陈村派。五十八年前,大族村被选址做了水库,村人被迁移金村以及金村对面河的小珰村等地。大族村被选址做水库,忧郁的寡母牵着十岁的我和弟妹离开故土的情景,终生难忘。我少时先后在金村、小珰生活过多年,并在那里接受了初高小教育。陈村是我的祖居地,大族、金村和小珰则是我的桑梓地。

率水是休西最大的水系,也是新安江两大源流之一。饮着率水吃着率水河两岸稻米长大的我,深爱着自己的家乡。兴建“月潭水库”,祖居地和桑梓地将成为淹没区,永远沉浸水底,情感委实难以言状。我相信地方政府会本着既着眼当前又谋划长远的宗旨,认真总结历史上兴建迁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尽量使自然生态与文化遗存少遭受损失。

物质不灭,精神不朽。对于我来说,祖居地和桑梓地是不灭的物质世界、永远的精神家园。

祖居地陈村

陈村,是陈霞乡治所在地。所谓陈霞,是陈村、霞灜两地的合称。陈村以陈姓为著,霞瀛以朱姓为望。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落。

发源于张公山主峰流口六股尖的率水,经过千回百转的急流险滩,流经我的桑梓,再流到陈霞,已显得平缓,一改桀骜不驯而成斯文。

昔时,藤溪有七省通衢之称,它既是官道的主要驿站,又是新安江上游三大水运码头之一。北宋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官江东提刑时,曾道过这里,事后在《寄沈鄱阳》诗中写道:“离家当日尚炎风,叱驭归时九月穷。朝渡藤溪霜落后,夜过麾岭月明中。山川道路良多阻,风俗谣言苦未通。”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他由婺源道经藤溪,再去江东宣州履职。他骑马赶路,早晨霜落之后,他从藤溪过渡,再叱驭前行,道经绩溪徽岭(又称麾岭、翚岭)时,皓月当空。

唐代,陈村叫“洪村”。因当地有山曰藤溪岭,多产青藤,岭在溪旁,溪绕其麓,岭称藤坑,溪名藤溪,村名俚称藤溪。唐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颍川陈氏始祖陈寔第二十九世孙也就是陈后主陈叔宝的九世孙陈禧(字以和),为避黄巢起义兵乱,带着儿子陈球由浙江桐庐溯流而上,至休宁西境藤溪,因“钟爱溪山之胜,遂定居于此”。后来子孙蕃衍,一村姓陈,别无他姓,遂将村名改为陈村。陈禧公为新安藤溪开派始祖。传至吾辈,已传三十九世。有关文献记载,陈禧公定居之后“泛宅浮家,托于鱼钓,积德敦义,乡人称善”。迁居之始,他与儿子住在船上,以耕种打鱼为生,积德敦义,被当地人称为善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成书的《藤溪陈氏宗谱》,在陈禧公本传之后有一则《历代相传》,其中写道:“府君生平以药济人,不问其报,远近之人病甚而甦者甚众。宋仁宗朝,太后病,太医不能疗,夜梦道者予之药二丸吞之,问其处则新安,问其姓名则府君也。次日太后病愈,乃命使者访至此而敕封之。” 陈禧公死后葬休宁县南之鬲山,当地人自发地设庙宇祭祀他,后人称他为“鬲山府君”。藤溪陈氏历经八百多年生息蕃衍,到了清初,已在休歙二县形成三十八个支派。

宋时,陈村为休宁千秋乡。这里民风敦厚,学风昌盛。当时的情景,正如陈定宇先生在其《杂识》一文中描述的那样:“读书者比屋,各家之老遇风月良夜,杯酒相叙,饮罢步街上听子弟弦诵,声自村首至村尾,东西相震,以是快惬为乐事。”学风昌盛,必然导致人才辈出,人文荟萃。从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到宋咸淳元年(1265)这115年间,陈村共出进士十名,即陈尚忠、陈尚文、陈孚先、陈嘉善、陈篆、陈唯、陈卓、陈明、陈庆勉、毕祈凤,这其中有兄弟进士,父子进士,陈氏一族就十之占九。

元代,陈村出了徽州历史上著名的学者、教育家陈栎(1252—1334),他是陈禧公十八世孙,字寿翁,号东阜,自称“东阜老人”。因长时期居住、授徒于“定宇”堂,学者称他定宇先生。休宁西境(特别是陈霞乡境内),曾流行“五里一潭溪,十里三贤人”之说,“五里一潭溪”是指陈霞乡境内的回溪、潭溪、藤溪、宁溪、滩溪和珰溪;“十里三贤人”,是指方圆十里之内出了三个大学问家即陈村的陈定宇先生,以及他的学生、理学名贤朱升和倪士毅。朱升,字允升,号枫林,他老家在回溪台子上,后来成了朱元璋的重要谋臣。倪士毅,字仲弘,号道川,为元代著名理学名贤、教育家,休宁倪干人。倪干村与金村、洲阳干毗邻,原来也很繁盛,代有闻人,惜毁于太平天国兵火。

陈定宇先生天资聪颖,受过良好的学前教育,在学业上,他是早达的。他得益祖母吴太夫人和父亲履长公家庭讲贯为多,最后又从学于名儒黄常甫。黄常甫名智孙,号草窗,五城人,是个饱学之士。因黄先生曾从学于婺源滕铅(万菊),滕铅的父亲滕珙(德章)与兄长滕璘(德粹)是朱夫子的高弟。因此,陈定宇先生实为朱子正宗的四传弟子,学有本源。由于祖母的学前教育,陈定宇五岁就能背诵《论语》。父亲陈履长也是一位终生训蒙的知识分子,儿子七岁时他就带在身边授学,直到十四岁。为饥饿所驱使,陈定宇先生十五岁就带着父亲的书,为人师于休宁团圆山。十七岁开始设馆,以后从学于黄常甫。他以教学著述为业,广纳四方学子,乐育天下英才,前后六十八年,先后在休宁团圆山、湖干、陈村、江潭、詹溪、渠口、珰溪和家塾从事教学,七十九岁仍在家塾执教,八十岁还建“安梅轩”书屋。寿终之前还在教学著述,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在徽州历史上并不多见。

陈定宇先生并没有进士“学历”,他不是考不上,而是另有隐情:宋朝灭亡后,科举取士制度废除了。元朝延祐元年(1314),他已63岁,正由渠口迁馆珰溪,元朝恢复科举取士,有关部门逼他就试,他去浙江参加了乡试,以书经登陈润祖榜十六名,取得了入京赴礼部试的资格,但他却称病放弃了入京参加殿试的机会。宋朝灭亡,蒙古人入主中原,他十分悲痛,元政权废除科举取士制度,更是深深刺痛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心,科举制恢复,年逾花甲的他对通过科举晋身仕途已没有兴趣。初元之时,休宁野山有个学人叫孙嵩,字元京,与元代出在歙县的文学家方回,是同时代人,他相貌奇特,志向幽洁,有人推荐他入太学,他却隐居山林,杜门赋诗,其诗悲壮激烈,以寄托没世无涯之悲。陈定宇先生当时又何尝不是如此,他是那个时代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元代学问家揭斯傒称陈定宇先生为“豪杰之士”,明代文学家程敏政称其为“文公适世”。

元朝末年,朱升曾在霞瀛设馆教学,并在那里的“兰芝书院”执教过,人称他枫林先生。枫林先生满腹经纶,神机妙算,在休西民间留下传说不少,其中指点陈村夏某发财便是有名的一例。这故事说的是:当年枫林先生在霞瀛坐馆时,邻近的陈村是个水陆码头,有个姓夏的人在那开了一片店,做豆腐兼酿酒。枫林先生好酒,放学后,都要来小店喝几杯水酒,吃几块火焙毛豆腐。兴之所至,风雨无阻,钱不凑手就赊账。一天,夏某看看水牌上,枫林先生赊欠的钱已不少,正在盘算如何开口讨还,枫林先生突然来到面前,笑问夏某想不想发财,夏某说:“我本小利微,哪有发财之份?”枫林先生指点他说:“你今夜动手打几双一尺二寸的大草鞋,明日拿去河下挂在船桅上,有人向你买,只须如此如此……包你发个小财。”夏某将信将疑,但想到枫林先生素来敦厚稳重,从不捉弄人,于是就照办了。原来,枫林先生得知朱元璋在万安古城岩遇险,军师刘伯温传令驻婺源的胡大海火速领兵救驾。胡大海率军昼夜兼程,但因休婺边境山川小道很是难行,他们穿的又都是牛皮靴,行动更为缓慢。胡大海下令脱掉牛皮靴换上草鞋,果然步履轻松。只是胡大海本人生就一双大脚,沿途买不到这么大的草鞋,好不心焦。这一天,路过陈村,胡大海见渡船桅杆上挂着几双大草鞋,心中大喜,忙问是什么人的,可否转让?夏某迎上前去,指了指心口,点了点头。胡大海叫将草鞋取下让他试试脚,一试,正合脚,忙说几双全买了,问要多少钱?夏某伸出一只手,胡大海以为要五钱银子,就叫中军付给。夏某摇摇手,胡大海以为嫌少,吩咐中军拿出五两纹银,夏某还是摇手。胡大海好不恼火,但朱元璋军纪严明,不准强买百姓东西,况且救驾又紧急,只得忍痛叫中军拿出五十两纹银。夏某喜出望外,逢人都说枫林先生是个神人。

明朝初年,陈村出过不少武官武将,陈定宇的堂侄陈济,陈济的族叔陈观,陈济的族子陈福寿,以及他们的子孙后代三四代人,都是戎马倥偬、出生入死的武官武将,为明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过汗马之功:元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兵下徽州的那一年,陈济曾从朱元璋大将邓愈征战江西,后被授百户调永新。

明代,陈村所出的富商大贾,我见过的文字记载有三个,第一位叫陈学(1503—1578),明弘治、万历年间人,陈禧公26世孙。此人天性豪迈,识力过人,在广陵(扬州)事醝业,“醝业”就是酿酒业。凡事中有当因当革者,恒以身先,塞弊窦去陋规,以任侠称。第二个叫陈其祥(1609—1644),他少时读过几年书,不久便弃儒从贾,此人“志气遒上,服贾濠梁间,交游多名儁,排忧解纷有鲁连风。以艰嗣置侧室于临淮,甫有子,壮志未酬而终”。第三个人叫陈志宏,字谨斋,生卒不详,他经商六合县,乐善好施,独捐田租,立义渡户,又独建宗祠,并置祭田。

清代以降,陈村属休宁里仁东乡二十七都,这里出过有名的画家和医家。清初的陈邦华,字绍虞,号鲁庵,工于山水,冠绝一时。康熙三十二年(1693)成书的《休宁县志》刊载的34幅山水形胜图,就是出于他的手笔,是当时的休宁知县廖腾煃亲自上门造访,聘请他绘图的。

少年时代,去过陈村多次。长大参加工作后,去过陈村,但次数不多。我清楚地记得,1995年8月中旬的一天,我与老同事黄山日报记者程东灵,曾去陈村釆访过参加远征军去过缅的陈维旺先生。他告诉我说,他出生于民国八年(1919),为藤溪陈氏第三十八世(比我高一辈份),在徽州师范读过书,1937年抗日军兴,他是黄埔军校第14期2中队学员,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黄埔军校副校长的冯玉祥在陈维旺笔记本上为他题词:“维旺同志 向日本鬼子进攻,不成功便成仁 冯玉祥  二七、十二、二十一”,他特地找出冯玉祥将军的题词原件给我们看了。1941年,他参加远征军去缅甸,是个军医。1945年,他在缅甸认织了比他年少十岁的李玉娟,次年结婚回到故乡。新中国诞生后,他先为个体医生,后供职当地卫生院,1979年退休。他人品好,医术精湛,继承了先祖积德行善遗风。1962年,我胞妹上山做事被碗口粗的蕲蛇咬伤,七孔流血,奄奄一息,是陈维旺先生为她治愈的。

陈村曾经有为陈定宇先生立的“硕儒里”石坊,这石坊也称“东阜流芳”,我见过这一文物遗存和“藤溪古渡”的水埠码头,后来这些都一一消失,不复存在。据文献记载,陈村旧时的“定宇陈先生祠”,因为里人所侵,明初巡检御史陈叔绍与知府孙遇予之恢复,明景泰三年(1452)重建,正德九年(1514)又毁。次年,休宁知县王逈又重建,休宁理学名贤汪循还写过一篇重建记。清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还重建过一次。据我所知,过去休宁县城纪念陈定宇的建筑有三处:一是乡贤祠祭祀乡贤42名,陈定宇和他的学生朱升、倪士毅都在其例;二是南街的“名儒里”,为陈栎和陈有容立;三是建于县城东门外的“理学名儒”坊,半个多世纪前,我步行经休宁东门去万安休宁中学读书,还见过这个石坊,这是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休宁县以公费为休宁九名“理学名贤”建的,这九位名贤是宋人程大昌、吴儆、程若庸,元人陈栎、倪士毅,明人朱升、赵汸、范准、汪循。

陈定宇先生晚年为改善子孙后代居住条件,“积累书会之奉”,在陈村东阜之下建过“勤有堂”,陈定宇先生的曾孙陈鎜,就出生于“勤有堂”。陈鎜,字自新,号伴竹,曾师从朱升、赵汸,能继承家学,但无意仕途。定宇先生去世后不到二十年,淮兵起,元明鼎革,“勤有堂”遭毁,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陈鎜修复,朱升为作《勤有堂记》。陈定宇先生有个侄子叫陈光,字实卿,此人文学该博,人以“书厨”目之,他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新闻推荐

第期吴潜字毅夫号履斋生于宋宁宗庆元二年或庆元元年卒

第482期吴潜,字毅夫,号履斋,生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或庆元元年(1195),卒于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状元,先后两次出任左、右丞相,后人称其为“一...

休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休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永远的精神家园(上)——休西陈村、大族、金村、珰溪人文历史钩沉)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