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晴空下的古歙大地,处处流金,暖意融融。整洁优美的农民新村,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整洁有序的大街小巷,井然有序的行车环境,志愿服务随处可遇,和谐春风扑面而来,城乡群众用真诚的微笑展现着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近年来,歙县秉承着“创建为民”的理念,不断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市民的安全感、归宿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先后成为首届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园林县城、全国文化先进县、安徽省首届文明县城、安徽省园林县城,涌现了方华清、钱金棠等一大批“平民”道德典范。
宜居宜游,瑞士高管钟情古城
在山清水秀的许村镇,瑞士籍侯德宁夫妇在一所古民居内安了家。他们在上海德建建筑咨询设计有限公司任高管,对徽派建筑情有独钟,经常隔三岔五来歙县住上一段时间,感受古城幽雅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和独特的徽文化。
该县“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以绿为脉、以文为蕴”,两年来投入资金21.7亿元,实施古城墙修缮和古城街区路面改造、徽州府衙修复、源水工程、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6个乡镇57个行政村建成环保型垃圾焚烧炉,13个村建起了无害化垃圾填埋场,城乡环境不断美化。冲着古城的宜居环境,近万名像侯德宁夫妇一样的外地人、外籍人在歙县拥有自己的“小天地”,过着“春鸿秋雁”般的旅居生活,古城已成为一座现代都市人休闲度假和养生怡情的“后花园”。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志愿服务,“一米阳光”温暖城乡
该县招募志愿服务者8000余人,组织“爱心妈妈”志愿者1426人,深入福利院、敬老院等场所,牵手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广泛开展医疗、法律咨询、清洁卫生、扶贫帮困等义务服务,爱的“一米阳光”照亮了无数普通群众的心田。据不完全统计,该县先后有万余人(次)参与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时间3万多小时。自2006年起,连续5年招募大学生志愿者44名,深入乡村开展志愿服务。众多志愿者扎根农村,立足岗位,奋发有为,展示着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
“文化唱戏”,文明风尚传四方
“调解纠纷事虽小,及时处理离不了;心平气和听情况,分清是非平事端……”这是深渡镇绵潭村民自编自演黄梅调《人民调解歌》。让农民在“说学逗唱”中了解法律传播文化,是该县传播文明风尚的方式之一。
该县将传统文化渗透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成为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大餐。开展“小手牵大手,学校连家庭、连社区、连机关、连企业、连景区、连农村”的“一牵六连”经典诵读模式,成为省级经典诵读基地;杞梓里镇英坑村组建妇女腰鼓队开展文化宣传;歙县深渡镇绵潭村民自编自演的黄梅戏、黄梅歌;金川乡针对聋哑人特殊群体,创新开展“手语”文化传播法;305个行政村开辟固定文明创建宣传栏和法律图书角,建成村级综合文化室369家、省级杜鹃花工程5处,农家书屋138家,农村体育健身场所30余处,细雨润无声中传播传统文化。
“道德选秀”,平民英雄凝聚道德力量
“选美女、选歌星,不如选好人、选好事,这样社会意义、教育意义更大”。这是歙县一位普通市民的心声。该县广泛开展“学道德模范,促文明行动,树和谐新风”为主题的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方华清、钱金棠分别当选为“中国好人”,江鹰、郑徽蓥、汪世红等9人当选为“黄山好人”。平民英雄从平凡生活走上前台,用自己朴实的言行诠释着道德的真正含义,感染了无数的歙县普通群众以平民英雄为榜样,投身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学习模范、争当模范的良好社会氛围。
情系民生,城乡百姓共享创建成果
两年来,歙县投入资金近4亿元,扎实推进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农村饮水安全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建成并交付使用近4万平方米的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95%以上的问题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城管部门实行摊群长自治管理,为果农开辟“绿色通道”、撑起“爱心遮阳伞”,在全市首家实行“城管执法委屈奖”;法院开设“午间便民法庭”、“多管闲事”化解矛盾;公安局建立QQ警务室等人性化管理措施;信访工作连续3年在全省考核中名列前茅,荣获“全省平安县”称号,城乡群众的满意度和安全感不断提高。·胡晓燕·
新闻推荐
年逾不惑,他开始人生第二次创业,并致力于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把温暖送到孤寡老人和残疾人身边,用爱心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赞歌——王永林和他的爱心养殖场
11月30日,笔者走进位于歙县郑村镇山坑村的永林土鸡养殖基地,一棵棵茂盛的枞树、一群群嬉戏觅食的鸡鸭,两个忙碌的残疾人,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感人画卷。 养殖场的主人叫王永林,歙县徽城镇...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