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小明
1992年秋的一个上午,我发现《黄山日报》一版编发了我的第一篇新闻稿,但标题完全出自编辑之手——《徽州盆地荸荠 今年格外走俏》,这副流水对标题如同一支袖珍双节棍,在瞬间击溃了我对新闻的“偏见”,也激发了我对新闻的强烈好奇心。令我非常敬佩的是,编辑老师对待一篇不足300字的短消息竟出乎意料地认真!
1995年冬,霞坑一位老农去世,她将积攒一生的一万多元钱全部捐给霞坑小学,当时已是新闻行业新兵的我写了《特殊的追悼会》一文传真到报社,第二天,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标题是《一位农妇的宽广胸怀》,看到新题,我心头一热,感到责任编辑拟的新题将主题升华到了新高度。估计是标题的作用,我很快接到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电话。2004年12月31日傍晚,安徽省最后一条县乡道狮石公路打通,我采写了新闻特写“雪峰通坦途”传至报社,第二天元旦,文章在头版二条位置出来了——《雪峰坦途》,比原题少了一字,但是既冲突又和谐的对比之美在我眼前是那么鲜明。
亲历过两个“改进领导活动报道”的故事,都与标题有关。1995年10月,当时的副市长马祖祺带队到歙县检查指导菜篮子工程,领导察看了六个点,我写了流水账报道。第二天,《黄山日报》出现一个亮丽的标题《菜地前的转奖》,记者程东灵截取一个场景来写,标题突出体现领导关心:副市长将省政府奖励的菜篮子工程奖金,在大棚前转奖给了蔬菜大王卓益彬。稿件不仅得了考核最高分,而且当晚被《合肥晚报》全文转载。1996年4月,省委主要领导来歙县指导工作,报社记者侯中良发表了题为《省委书记三算账》专稿,不仅回避了程序化报道,而且突出了领导新思维。这篇文题俱佳的力作,当年获得了全省经济好新闻一等奖。我想这其中有标题的力量,因为标题是统领全文的指挥棒。
因为《黄山日报》编辑、记者的那份执着,因为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标题”的故事,二十年来,我始终保持着对新闻的敬畏之心、热爱之心。我深知,标题之中,蕴含着编辑、记者和通讯员对新闻事实认知的深度、提炼的高度和胸襟的宽广度,蕴含着新闻工作者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无限忠诚。
新闻推荐
7月1日,2011年黄山市“农家书屋”出版物配送启动仪式在歙县举行,这标志着黄山市农家书屋已完成全覆盖目标。据了解,黄山市农家书屋建设始于2007年,几年来累计配送图书140万册,音像制品9万盘,报刊...
歙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歙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