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世辉
一直痴迷着国学。20岁从徽州师专(现黄山学院)英语系毕业走上教书育人岗位的4年中,曾一度痴心着当名记者,深入田间地头采访并写出深刻的文章,以增加见识和锻炼各种能力。23岁改行进了县文化局,在那个上班要开灯的办公室里,渴求着知识,想着我也能把发生在本系统的亮点和要事用黝黑稳重的文字告诉更多的人。每天必看的《黄山日报》给了我一个有梦可寄的窗口。
从1993年发表了第一篇新闻开始,报纸的墨香和诱惑的文字总牵引着我去拜读和揣摩别人的文字,一边又留心收集身边的素材,一次次虔诚又工整地誊写稿件,每次寄出一份渴望,也收获着见诸报端后属于内心默默的惊喜。“你写的稿子又在《黄山日报》发出来了!”坐对面的老秘多了好些赞许,局领导的眼里也是许多鼓励。那几年里,我迷恋着写稿、誊稿、寄稿,喜欢翻看《黄山日报》,眼见得自己誊写的稿件变成端端正正印刷好的黑字,痴痴地乐呵。结果是:成了县里的骨干通讯员,三次得了县里的新闻外宣奖,这都是1996年前后的事。现在一直保存着那些记录着我青春梦迹的报纸,尽管业已发黄,却是极为珍惜。
一路风雨一路歌。真的感谢《黄山日报》,感谢当时我还不怎么认识的那些编辑们,是你们无声的激励让我在孤寂中奋发、在无助里拼搏,教我成熟,帮我前行。往事虽被覆上厚厚尘灰,却总褪不去最初那深刻着真诚的铅华。
事易时移,20年后的2007年,我调到县委宣传部,分管内宣、外宣等工作,与《黄山日报》等媒体的关系更加紧密,天缘让我结识和深识了报社更多的老总、编辑和记者们。为了大力宣传推介歙县,扩大徽州古城对外知名度,我们真诚携紧了手,互相支持,共同向往着更加美好的来日。这是多么亲切、温暖又有意思的事。在认真履行宣传工作指导、策划、管理、建设、创新等职责的同时,我又不自觉地拿起了笔,依随着时代变迁的步伐,心存着惦念,用文字、图片来记录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崭新变化以及有价值的事,抒发一些关于真善美的感悟。
虽说岁月不居,人寿有限,可这份报缘一生消弭不去。值此黄山日报复刊30周年,我想说的是,缘来有你,真心不变。不管自己岗位怎样变化,这份与《黄山日报》的缘、一份对新闻事业不变的钟爱和坚持会永远驻留心间。
新闻推荐
本报讯歙县金川乡原皂村民潘吉福,作为移民搬迁户两年前异地安置到了歙县园艺场。安置落户后,潘吉福利用自己学过的药材种植技术,在园艺场有偿转让土地50亩,投资20多万元,规模种植百合,并申请...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