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砚鉴赏专著《砚证文明》(安徽美术出版社2013年11 月出版)一经面市,即受到收藏界的广泛关注。不少专家认为:这是一本理论研究深入、注重实战经验、图文并茂和通俗易懂的古砚鉴赏佳作。作者王俊虎早年从戎,现为芜湖的一名记者,业余以收藏古砚为乐事,十年集百砚,五年成此书,先后发表了大量藏砚文章,2011年被中国收藏家协会评定为“文房之宝优秀收藏家”。
全书分“百砚珍赏”“玩砚寻道”上下两卷,内容包括识形断代、藏品展示、佳砚赏析和学术研究四个部分。其中,上卷系统论述砚形、砚堂、砚池和砚足的概念功能、时代特征和变化规律,特别对“四大名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和古砚传承中的敏感问题进行专题考证,属于砚学界的大胆探索。而下卷一改图录类书籍重图轻赏的流风,对藏品中隐含的砚文化深入解读,令人耳目一新。“百砚珍赏”精选汉代至清代140方古砚,按年代和砚种交叉纵线编排,每砚图文并茂,部分另附由点及面的鉴赏文章,断代准确,考据科学,表达通俗易懂,让人一目了然。“玩砚寻道”前四篇为综述、宏观掠影、透视砚史发展脉络;后五个部分,释疑解惑,探秘关于藏砚和四大名砚众所关心的问题;第十篇“代后记”,是关于“砚史和砚魂”的总结性思考,全面论证明代陈继儒“砚必宋唐”论断的科学性和继承发展的必要性。
与瓷器、书画和玉器相比,古砚犹如看破红尘、回归深山修炼的仙女,以前懂得欣赏和追求她的人很少;如今,藏家追捧,拍场“惊艳”,引得万众瞩目,令人倍感意外。古砚虽位列杂项,但皖南留存甚广,最具文化气息,是文人心目中的精神图腾。明代陈继儒有言:“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我国古代从宫廷到书画名家都十分珍视,唐代帝王把砚之贡品作为赏赐功臣之用,唐太宗就曾把著名的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写的《兰亭序》刻于端砚上,赐赏给功臣魏征。武则天曾将题为“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端砚赐给宠臣狄仁杰。古代的书画名家更是将砚视若至宝,以有一方上乘砚台为荣。苏东坡将他的一块“碧水砚”的背面刻上《砚铭诗》,爱如掌上明珠。李商隐对他的“青花砚”更是爱不释手,米芾、纪晓岚等无不爱砚成癖。古砚不同于一般的古董,它相伴中华文明走过了6000 多年的漫长历程,既是不断传承艺术的载体,又是创造艺术的不朽工具;既是文具玩物,又是艺术活宝。“寸堂驰万马,勺池眠蛟龙”。每一汪砚池,都是滋养奔涌中华文明的泉眼;无数个砚堂相接,便是东方巨龙成长腾飞的舞台!不仅如此,古砚还具有材稀质贵、艺术唯一和不可再生等多重收藏价值。试想米芾的《研山铭》拍出了天价,而刻有这篇铭文、帮助米芾创作了无数天价艺术品的那方古砚若能面世上拍,成交价一定是“天价的天价”。
专业收藏是一项前仆后继的事业,对后学者来说,一本好书就是一座导航的灯塔。这本书的面世无疑为普及和推动砚文化、砚石学的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书中谈到一方“金星眉纹琴样歙砚”,作者写道:“传世宋代琴砚十分稀少,此砚属罕见大器,造型准确生沙边线劲挺有力,堂池边足无不精雕细刻,恰到好处;加上品相古雅完整,砚池墨锈厚积墨体沁蚀入骨,蚀孔自然,整砚通体散发出砚史巅峰时期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纵然是门外汉,也会被这番精当赏析而对此古砚生发惜意。然而作者意犹未尽,继续写道:“赏玩此砚,最好选在夜深人静的秋夜,窗外明月当空,独自点一炷清香,品一壶香茗,凝目静神,不一会,月辉便会唤醉砚面沉睡的金银星演奏,夜风中便会传来《天风环佩》《玉树临风》……此时,你便会不由自主地吟诵起纪昀的琴砚铭:‘濡笔微吟,如对素琴,弦外有音,净洗予心,邈然月白而江深。\’”读到这里,感觉作者爱砚惜砚之情,犹胜欣赏深山修炼的美貌仙子。翻开《砚证文明》,一方方古砚看去,一条条文字读来,不单是谈收藏鉴赏古砚,更是讲述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弘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砚文化。从书中你还能读到一代代文人墨客格言、警句、诗词的砚铭,也体味到有如我们前贤“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砚石的细腻和包容气度。
□张金平
新闻推荐
最近结识一个叫老马的摄影师,年龄其实才三十出头。前不久,他发表的作品引起我的注意:皖南歙县全国十佳最美乡村教师潘立华,带了教学点上9个孩子在大山上对着这世界开心...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