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侍郎奏议》内页(资料图)□陈平民
咸丰十一年(1861)辛酉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吴大廷应王茂荫之请,为日后刊行的《王侍郎奏议》作了一篇千余字的序即《阮陵吴大廷序》。吴大廷一开篇便赞誉王氏“直声高节,上自公卿,下至工贾隶圉,无智愚遐迩,啧啧皆赞其贤”。他说“先生孑然一身,清俭朴约,非如世之矫激以沽名者”,特别是在太平天国革命已经发生,望风披靡,海内绎骚的境况下,王茂荫仍坚持“独抗请疏天子下诏,革小楷及括帖之习,而汲汲以设法振兴人材,至于攻守之宜,筹饷之方,与夫选将练兵,解胁从、褒忠义及行钞铸钱诸大政,无不精思熟虑,卓卓可见施行”。吴氏画龙点睛之语还在于接下来的一些话:
其(指王茂荫之奏疏)尤要者,《临幸御园》、《天时人事》两疏,拳拳以格君为心,几乎程朱正心诚意之遗风焉。使果一一能用其言……又何至东南涂炭,使夷狄乘虚而入,骎骎乎成燎原之势哉!惜乎言虽切直而不获见诸设[实]施,不得已引疾以退,而时事遂渐不可支矣。悲夫!
吴大廷这里所讲的《临幸御园》、《天时人事》两疏,是指王茂荫于咸丰五年二月廿九日、六年四月初三日先后上给咸丰皇帝的《请暂缓临幸御园折》和《时事危迫请修省折》。咸丰皇帝对王茂荫素有知遇之恩,很是器重,不次擢用,但王茂荫因上这两个奏疏,特别是前一个折子,积忤了咸丰,因而被赋闲。王茂荫直声高节,敢于犯颜直谏,独立敢言人所难,殊为难能,实在可贵。歙县清末翰林许承尧曾一再声称:茂荫公单凭此折即足以名留千古!
咸丰十一年春三月,吴大廷还为王茂荫先祖母方太夫人、先父应矩公(字芳仪,号敬庵)分别作传。在为王氏先祖母所作传中,吴大廷一开篇就写了这样一段话:
昔南轩张氏谓:无所为而为之,为义;夫无所为而为之者,即愼独也。
世衰道微,士大夫有所为而为之者,亦罕矣。然以余所敬事如今,歙县致仕兵部左侍郎子怀王公,直声高节,震动朝野,其诸无所为而为之者欤。
又说“古云修德必获报。侍郎为国元老,允甚与司马文正、李忠定相顽,以益光大节母之志。”吴大廷这里提到的南轩张氏是指南宋著名学者张栻(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为学主张“明理居敬”,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司马文正指曾文正曾国藩,李忠定指李鸿章。吴大廷为王茂荫先父所作传名《赠资政大夫敬庵王公家传》,其中有言“公子茂荫今致仕兵部左侍郎,倘议清操,海内推为巨人”之语。
潞河叙别后,吴大廷即随安徽巡抚李续宜来皖,但与王茂荫还信札联系。在咸丰十一年八月十四日信函中,他所写“国家大故,我公忠孝出于至性,必深悲恸”一语,指的是该年七月十六日咸丰皇帝病死热河。《子怀府君行状》提到此事就是这么写的:“辛酉七月,文宗显皇帝驻跸热河,龙驭上宾。府君惊闻遗诏,抚膺号哭,哀痛不能自已。”在这次信函中他还告诉王茂荫,他来皖之初,“皖抚初因误听小人之言,试(大)廷以委琐之职,嗣经(大)廷两次辞退,坚请还山,皖抚始恍然于人言之诬。”
同治改元(1862)之后,清廷起用了一批老臣,王茂荫是其中之一,先是署(代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很快又授吏部右侍郎,同治四年六月在籍病逝。吴大廷去闽台任职时,王茂荫已不在人世。
新闻推荐
沿歙县郑村镇到潜口镇唐模村的水泥公路旁,随处可见一垄垄修剪整齐的茶园簇拥在山坡上,层层叠叠的梯形茶园中到处活跃着采茶人的身影,除了美丽勤劳的村妇外,还有精神矍铄的老人和可爱的小孩,构成...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