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玲琳
汪建光是歙县小川乡临川村一名普通的护林员,年近6旬的他在当地从事了13年的护林工作。13年来他所护的8000多亩山林未发生一起森林失火事件,而且工作之余他还热心地承担起了当地孤寡弱势群体的义务背山工。平安林木的优秀成绩和暖暖的温情背后是他日复一日的责任和坚守。
眼下正值冬季干燥期,也是黄山市森林火灾的高发期,此时的汪建光必定是手拿着扩音喇叭、腰间别着一把柴刀,脚上穿着一双磨烂了的解放鞋出现在所护山场范围内巡逻宣传。“山上的每棵树都是我的工作对象,遇到每年的火灾高发、易发期,它们就像我的家人亲人一样要重点呵护。”13年的护林员工作,重复了无数次的巡山之路,汪建光对周边的一草一木都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希望它们永远郁郁葱葱,不让意外之火伤害。
“上山巡逻、预防盗伐、防火监测、消除火灾隐患……”13年来汪建光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在寂寞的巡山途中,汪建光最熟悉的是通向村庄、道路和安全地段的最近通道,见的最多的是山里的毒蛇野兽。
“一年上山不知道多少次,反正每次上去都是背着午饭上去的,一圈走下来回到家里要傍晚了。” 汪建光说,护林员的工作看上去没什么技术含量,但事实上并不是走马观花那么简单。汪建光所在的林区里,是他用心留下的脚印和用刀砍出的林间小道,是置身于此闭上眼也能指出每一条林间小道和正确防火线路,这些看似在平安时期没什么大用的事情,一旦出现火情就成了迅速处理和维护大面积山林的最好地方。因此在每一次的山上巡逻中,汪建光都会留意自己走过了无数遍的道路,随时用手中的刀将杂物清除清理和修缮。13年来,经过汪建光维修的林区道路经损毁点已经超过百处。
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汪建光还会力所能及去支援和帮助村庄的村民和护林同行。据了解,临川村地处山区,许多群众都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山上。这些年来随着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家里留守的基本上是老幼病残。刚开始当护林员的时候,汪建光就经常看见路边有背着粮食艰难上山回家的老人,很不容易。于是,从那时起,每次上山巡逻前,汪建光都会在山下的小店备齐生活必须品,顺道送到山上的留守老人手中,然后问一问老人还有什么需要以便下次送来。10多年来,小到油盐酱醋,大到50斤一袋的大米,汪建光也说不清送了多少次。
“都是乡里乡亲的,老人们下山一次太不方便了,我是护林员正好要走这些路,顺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应该的。”每次送完东西,汪建光还会向老人们介绍森林防火的规定和应急措施,并将这些老人的信息进行记录整理上报,确保了临川村70岁以上老人森林防火包保制度的落实。
2013年10月,汪建光所在管护林区不远处的小川村方家山组一处山头发生火情,他得知后立即赶往支援,火情得到控制时已经天黑。为了防止死灰复燃,山上还有几十个防火队员晚上值守,而山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店,别说吃饭,水源都没有。 此时的汪建光二话不说,打着手电,来回10几里山路,主动承担起为留守队员们送饭和送饮用水的任务。
山路弯弯记下的是汪建光认真工作、默默付出的13载,绿树葱翠是汪建光13年护林工作的美丽答卷,沿途村庄笑脸相迎的父老乡亲则是汪建光在工作之外收获的浓浓温情。
新闻推荐
□ 见习记者 李晓洁 记 者 程向阳提案背景:对于拟定《关于要求对中心城区的几条干道尽快进行改造整修的建议》的初衷,市政协委员纪达昌说,在外地人眼中,黄山名气...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