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许晟
玉米要吐须了,芋头母长小芋头了,胡萝卜要移苗了,萝卜再不吃要糠心了……每次见到老俞,只要不是下大雨,土里不是太泥泞,他都要领着记者下地,走走看看,一路念叨着诸如此类的话。这次,也不例外。
3日上午,老俞拨弄着一堆烂糟糟的玉米棒子,正在准备猪食。看到记者进门,他连忙放下手头的活儿,拖着脚步悠悠地迎了上来,用一口带着永康口音的普通话说,“走,去我地里看看,这两天我正在挖鱼塘。”
两年前,老俞搬离歙县王村镇柏山村,带着儿子迁到屯溪区阳湖镇上充村,在一座旧屋子里安下了家。旧屋是从当地一户人家手里买下的,老俞习惯称这户人家为“屋东”,鱼塘就是属于屋东家的。
出了屋门,穿过水泥路,走到鱼塘边,不过一二十步路。这是一眼圆形的鱼塘,占地约摸两分左右,由于屋东弃农打工多年,鱼塘一直荒芜,淤泥里杂草丛生,被霜打蔫了的枯草,几乎铺满整个鱼塘。
走在塘坝上,老俞踢开一球一球的干草,这是他把杂草一圈圈绕在手里,硬生生从鱼塘里拔起的。这位78岁的老人感叹道:“草根老长的,搞得好辛苦。”鱼塘东侧的塘泥,被铲锹翻了一小片,半湿半干的,须根盘结交错。
一条新挖的水沟,一尺来宽,深约两尺,连着鱼塘,穿过一块田地。这块田地有三四亩,也是屋东家的,在老俞来这里之前,也已荒弃多年。如今,这块田地沟是沟、垄是垄,被老俞打理得井井有条。
老俞踩进鱼塘,一双套靴底下,“扑哧扑哧”作响。“要把里面的草全部搞掉,今年准备在这里养几条鱼。草不搞掉,鱼全部会死掉。”他顺势抬起左臂,突地往外一推,做了一个铲除的动作。
爬上塘坝,老俞沿着水沟往前走,到了拐角稍前的位置,他停下了脚步。“这里我准备再挖宽一点,”他用脚在水沟边划了个半圆,“以后浇过菜后,就可以在这里洗粪桶,不用去塘里了,卫生会好一点。”
“挖这条水沟,今天是第4天了,这两天乘着天晴,再修修就好了。”来来回回几次跨过水沟,老俞美美地享受着自己的“跨年度开发”,“去年雨水多,地都被淹了,菜没种好。今年,这里再都是旱地了。”
地里久涝,红薯和玉米的收成不好,最近几天,老俞养的两头猪的“口粮”成问题了,他就盘算着,早点把这“年猪”给处理了。“两个猪都有两百来斤重,今年猪肉的价格好,算是养到了。”老俞乐呵着。
回到屋前,老俞的田地和鱼塘尽在眼下,“不养多,一样养几条,有草鱼,有白鲢。明年过年,鱼是有的吃的了。”听到了人声,放养在院子里的猪,“哼哧哼哧”地拱着门,几只鸡也急得“咕咕”叫起来。
新闻推荐
2015,温馨服务□见习记者李晓洁记者程向阳汪悦樊成柱文/摄
朱雅文 胡秀云2015年12月23日,“百姓眼中的2015”大型采访走近朱雅文和胡秀云。朱雅文(黄山市汽车客运总站检票员,歙县人):2015年,我们公司软硬件都有明显提升,提高了工作水平和效率,为旅客提供...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