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黟县宏村镇雉山村农家书屋,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鼻而来。书、桌椅、场所一切都有在家的感觉,因为雉山村农家书屋是真正建在农家的农家书屋。
2011年新春刚过,在家颐养天年的汪爱眉原是村里幼儿教师,当听说农家书屋要建到自己村里时,非常高兴。她主动找到村委会负责人,要求把书屋设在她家紧邻路口的一间空房子里,并由她和老伴一起来当村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她说:“总觉得应为村里操一份心,想做点什么。”原来她看见邻村建起了农家书屋,早就动了心思,她觉得这份“事业”很适合自己老两口,因为她和老伴都有一定的文化,又都是热心快肠的人,他们坚信能把雉山村的农家书屋守好、管好、利用好。
自打农家书屋建成以来,这对年过花甲的图书管理员,这对只想为村里做点事的热心老人,不图名利、不图回报,像经营自家的一片菜园那样,悉心照料农家书屋,默默守候。
走进农家书屋,书屋里除了文化部门统一配置的书籍、报刊、音像制品外,还有通过其它途径找来的部分书籍杂志。另外,两位老人把自家的影碟机、电视机也搬到书屋来。汪爱眉说:“书屋不仅有好多实用图书还有100多张光盘,特别是村里的学生喜欢来看书,我就利用周末、节假日或利用晚上时间播放孩子们或村民们喜爱的音像制品,家长们都很放心地把孩子放在农家书屋。”
自从雉山农家书屋建成开放以来,每日来借阅的村民络绎不绝,爱看书的村民都亲切地把书屋称为“村里的精神加油站”。
“要热心懂行办书屋。书屋的管理员既要热心,也要有点文化;既要懂行,也要有点闲工夫。”这也是汪爱眉办书屋的经验之谈。她说,他们的书屋之所以办得有特色、有起色,一是他们的热心,二是多亏有点文化。村里一些读者来还书时,有的往桌上一放,还有的往书柜里随便一塞,她和老伴就得随时跟在后面归类整理,以便再来的读者按类查阅。这是个既细致又繁琐的事情,日复一日,老两口以苦为乐、毫无怨言。
要乐于付出守候书屋。农家书屋的管理员没有报酬,全凭一腔热情、一颗热心、一份执着在坚守。老人家说,书屋的门不能时开时关,书屋办起来后就要天天坚守。从打开书屋大门的第一天开始,除了清明节扫墓暂时贴了公告关了一天门外,不管刮风下雨或走亲访友,两位老人总要留一位看守书屋,是真正从早到晚全天候为村民服务。他们说,现在到书屋来的多数是村里村外的学生们,他们每天放学后就燕子似地往书屋飞,孩子们来后要是看见一把锁,肯定会很失望。村里的留守儿童多,孩子们除了学校发的几本课本外,几乎没有课外书可读。有了书屋后,他们几乎把这里当成了家。所以,即便是为了这群孩子,他们也情愿将书屋天天守着,幸福地守着。
是呀!能在夕阳下守着一间书屋的宁静与笑声,还不仅是两位老人的幸福,更是满村人的幸福。
·叶晓青 李雅丽·
新闻推荐
本报讯 “大娘,家里米还够吃不,过冬的棉被棉衣都有吗?没有就及时和村里干部说,我们给您第一时间送来……”连日来,在黟县渔亭镇的田间地头、生活困难群众家中,到处都有镇村干部奔波忙...
黟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