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方 伟
认识刘新桂,实属机缘巧合。几天前,去拜访一位曾在宣传部门工作过的朋友,在那里我们见了面。经过朋友介绍,得知刘新桂从事的是徽派古建筑修复工作,顿时来了兴趣,便有了下面的采访。
刘新桂是土生土长的屯溪人,家住黎阳镇凤霞村。今年47岁的他,已经从事徽州古建筑修复及相关园林建筑工作30余年,说起这背后的故事时,他的话匣子打开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才十几岁,家里条件比较艰苦,琢磨着学门手艺,就这样同建筑行业打上了交道。”刘新桂说,16岁时他经过家里人介绍,跟着当地的泥瓦匠学艺,三年学徒期满后,到了一家建筑公司工作。由于年轻肯吃苦,刘新桂被公司负责人看中,推荐给公司里专门从事砖木雕刻的老艺人当学徒,开始系统地学习徽派建筑技艺。“不少明清时期的老房子由于年久失修,房内的木雕、砖雕、门柱等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都会请我师傅他们去维修。”熟练掌握了徽派建筑技艺后,刘新桂开始跟着师傅参与古建筑的修复工作,“我们到过旌德江村等地,那里有不少老房子的砖雕木雕都是我们后来重新雕刻修复的,市内的程大位故居、龙山寺等古建筑的修复、重建工作我们也参与了。”
说起古建筑的话题,刘新桂讲述了一个他曾参与的真实事例。十多年前,黄山市某景区内一幢清代古建筑内的横梁出现了轻微损坏情况,找到他帮忙修复。经过现场检查,刘新桂发现这幢老房子内的横梁由于年代久远加上虫蛀,出现了腐蚀现象,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如何保护、修复古建筑,既保持它的风貌,又让它具有更久远的生命力?于是,他找到房屋管理人员就一些细节情况作了细致了解,并请来老艺人一起商讨,最终制定了修复方案。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天天泡在老房子里,扶着梯子爬上爬下,认真观察、仔细测量,对蛀虫和已经腐蚀的部分进行技术处理,而后又手工修复填补腐蚀部位。终于,一个多月后完成了修复工作,让这幢老房子的横梁恢复了昔日风貌,并重新对游人开放。
“我曾做过了解,在上世纪80年代末黟县还保存有明清古民居3700幢左右,但是到了2011年却仅存2000幢左右,自然消亡的古民居数量接近一半,古建筑的保护修复工作形势很严峻。”自黟县西递、宏村皖南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黄山市古民居观光旅游迅速发展,社会和政府对古建筑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古建筑的保护修复力度也越来越大,刘新桂敏锐地发现了这背后的意义。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开始自己独立创业,虽然还是从事建筑工作,但是他却开始有意识地加强对古建筑修复知识的学习,并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地向民间的老艺人们请教经验,理论结合实践提高自己的技艺。2005年初,他通过考试顺利拿到了古建项目经理证书,并于3年后再次通过考试顺利晋级拿到国家古建二级建造师证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古建郎中”。如今,经过他设计修复的古建筑(部件)达近百幢(件),并且都实现了修旧如旧的目标,如果没有人提醒,几乎看不出修复的痕迹。
奔波于城市巷道和乡间田野,对古建筑的一砖一瓦反复测量——这是刘新桂工作的常态。虽然在旁人眼中,这些工作内容未免过于枯燥,但他却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刘新桂不仅自己从事徽派古建筑的保护修复工作,他还在不断地带动和培养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个行列,他成立的徽州明清园林建筑公司中,有一支50多人的专业队伍,长年从事着徽派建筑的修复工作。在刘新桂眼中,徽派古建筑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更承载了一个逝去时代的生活方式,而让更多外地游客和后人能够看到徽州先辈留下的建筑经典,让大家领略到古徽州风采,则是他最大的理想和工作的动力,“我希望这些徽派古建筑的生命能够延续下去,让后人有参考和研究的样本。”
新闻推荐
·黟县二中小记者站 詹璇·我见过无数双手,有白嫩的,有小巧的,有粗糙的,还有强劲的……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奶奶的手。回忆在时间里慢慢沉淀,记得小时候,我喜欢趴在奶奶怀里,任奶奶...
黟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