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慎东
“奇秀不减雁荡。”这是九百多年前苏轼密州太守(今山东诸城)任上游历五莲山时所下的定语。
五莲山位于日照新市区北25公里处的五莲县境内东南部,因五峰列峙,耸接云霄,如莲花初放而得名。素有“台湾花莲,山东五莲”和“山西五台,山东五莲”之美誉。前些年,我曾因公去过几次。不久前的一个周六,我携妻女从新市区穿过初夏稀疏的薄雾又一次来到五莲山,再次领略了它的奇秀丰姿。
从山下仰望,流岚弥漫山巅,山衔着云,云偎着山,云雾笼罩下的五莲山,犹如一位浴中的仙女,更增添了它几分神秘空灵的气息,显得愈加清秀靓丽。
跨过水帘烟雨石坊北山门,前面佛音袅袅,这就是有名的始建于唐代的观音洞。只见观音菩萨端坐在洞口莲花宝座上,在耀目的佛光中慈眉善目,手持净瓶和杨柳枝,正向人们滴洒甘露。
离开观音洞,在石板铺就的小路上径直前行。路上浓荫覆盖,路两边的树枝都使劲伸展手臂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绿色长廊,为游人撑起了一路“遮阳伞”。
有人说,五莲山最奇的是石,这话一点不假。五莲山是一座由花岗岩石组成的山脉,一到五莲山,满眼看去除了树就是石头。这里的石头不同于别处,尽管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但表面都像海边的鹅卵石一样圆润饱满,使人不由地想起那些圆溜光滑的大冬瓜,只是颜色有些不同罢了。
沿着依山而建的石径拾阶而上,两边石壁林立,如刀削斧劈,石壁顶上和石缝间长满了灌木,显示出勃勃生机。路很窄,只能容一个人上下,有时与下山返回的游客相遇,只能侧立一旁,让对方先行。正走着,路边凸起一处平缓的岩石上有一尊雕刻精致的石像吸引了我们。石像呈侧卧状,一手忱酒瓶,面目恬静悠闲。游人介绍,这是苏轼醉卧山林。看着眼前这栩栩如生的石像,公元1074年时的大文豪苏东坡仿佛就在眼前。“二华行观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苏轼题好友周邠《雁荡山图》,明万历前五莲山曰五朵峰,同属九仙山),一路仕途失意被贬密州,心情抑郁,愁绪万千,一走进这重峦叠嶂、奇峰突兀、群峰竞秀、如诗如画的五莲山,顿觉天地之广阔,一时竟忘记了世间所有的坎坷、艰辛。
一路走来,不知不觉走进了铁胡同。听景区的工作人员讲,五莲山共有石级999蹬,仅铁胡同就有268蹬,这还不算台阶平面的一层。石蹬狭窄陡峭,在胡同内踯躅盘桓,走走停停,峰回路转,使人如登泰山十八盘之感。
走出铁胡同,见过风动石,经过虎啸山林,不知不觉已来到了山的前面。穿过一线天,迎面一块巨石齐刷刷一劈两半,就像刚用刀劈过的一样,这就是有名的试剑石。
传说八仙过海后,故地重游,因为吕洞宾总认为自己比铁拐李功夫高,想和他比试一下,走到这里正好见一巨石挡住去路,就擎起他的七星宝剑,用力一挥,巨石一分两半。吕洞宾得意洋洋,铁拐李却不慌不忙转到石头后面,见一山峰挡在路中,就举起铁拐在峰上轻轻一划,山峰分成两座,人在两山峰间来去自由,这就是我们前面刚刚攀登过的铁胡同。吕洞宾一看,不禁心生佩服,铁拐李见吕洞宾服输心里非常高兴,就忘乎所以多喝了几杯,谁想就把他的酒葫芦落在山上了。这一落不要紧,酒水溢出,就冲出了山后面的那个水帘洞。
沿试剑石右侧,我们左突右拐寻小路迂回曲折终于来到了闻名遐迩的光明寺。门前有一对雕刻精美的石狮,左右两侧黄色院墙上,分别书写着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等字样。寺门两侧有一幅对联:名山自是无双地,妙法仍然不二门。台阶门额上是由著名书法家、佛教领袖赵朴初先生书写的“光明寺”三个饱满的镏金大字。
跨上陡起的石阶,抬脚迈进寺门的一刹那,不知为什么一种别样的肃然起敬的情愫霎时自心间氤氲升起。光明寺与天下所有寺庙一样,寺内青烟缭绕,佛音悠扬。一色的翘角黄绿琉璃瓦,彰显出寺庙千年厚重的沉香。
史载,唐宋时期五莲山就有佛事活动,到明代万历年间,有蜀僧明开和尚云游至此,见五莲山雄伟秀美,遂北上京城,请敕建寺,巧逢皇太后患眼疾,久医不愈,明开和尚为之医治,即愈。皇上龙颜大悦,遂敕赐山名、寺名:“山曰五莲,寺曰光明”,并拔款敕建。从此,五莲山“金壁交辉,钟鼓竞奏”,四方百姓进香者、游山者络绎不绝,佛事日盛,光明寺遂成为与济南长清灵岩寺等并称山东省四大名寺。
走进天王殿,穿过大雄宝殿,寺内游人如鲤,人们手持香火,一个个安静肃然,轻声细语,烧香拜佛,祈求众佛保佑,心想事成。女儿见了,也急着拉起爸爸妈妈过来叩拜。我虽不是佛教徒,但一时也敬畏有加,赶紧和妻子随女儿一起默默地双手合十,不求什么神灵保佑,也不求从善良的菩萨那里得到什么恩赐,只想以此求得心灵的净化,寻求一份淡泊和宁静。
从寺庙左侧门出来,一阵喧哗,见山上一尊大佛石像跳入眼帘,人们正啧啧称奇,这就是著名的五莲大佛。书载这佛像并非人工雕琢,而是天然生成,只是佛像的眉心是信徒人为镶嵌的一颗价值几十万元的钻石,据说在晴日阳光下能发出七色光环。
石佛呈座姿,头依山体,依坐俯视,面目端详,安静庄严。随着云雾飘渺,佛像时隐时现,当你安静地看着他时,似乎他也在安静地看着你,目光慈祥且雍容大度,满含笑意而未笑,莫非我也与佛心相印?
光明寺的左边有一小径,通往山顶的望海楼。从那里向东,就可望见天边的海面,粼粼蓝光,一望无垠,那当是一幅状景。但因车在山下等候,我们怕赶不上返回的汽车,虽然心有不舍,但还是带着遗憾匆匆下山。
回来的路上,我忽然又想起寺内有块醒目的匾牌,上书:学会放下,当下还你一个清凉自在的世界。是啊,学会放下!这从四面八方接踵而至来此拜谒的芸芸众生,我敢保证大多和我一样不见得都信佛,其实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真正信佛呢?但他们除了来欣赏感受这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一定也都怀有一种抵达内心的光明与澄澈之境的美好愿望。
学会放下,心底无私天地宽。通过自己不断的修行,明心见性,参悟生死,睿智豁达,让自己的心灵抵达一种光明与澄澈之境,这也许就是千百年来天下寺庙久经不衰、香火不断的缘故,也是佛教精神的真谛吧?
新闻推荐
本报特派记者 南 方□王献唐简历王献唐(1896年9月24日—1960年11月16日),著名国学大师。中国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金石考古学家、文献...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