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下工装后的刘荫钢(右一)本报记者 李菲菲 通讯员 程若男
在我们的城市里,环卫工人桔黄色的制服早已成为捍卫城市卫生的一种标志,然而,在这些环卫工人之外,有一群特殊的环卫工人也在每天为我们城市的洁净奔忙着,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掏粪工,粪勺、粪叉和铁钩是他们上岗必备的“武器”。13日下午,记者冒着37℃的高温跟随环卫中心掏粪工人刘荫钢,亲身体验了一回他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掏粪生活。
接受采访时他特意换上工装怕臭味太大熏着人
听说记者要采访他,刘荫钢特意换上了平时不舍得穿的白色工作服,记者面前的刘荫钢黝黑而消瘦,他憨厚地笑着告诉记者:“这身工装太干净了,哪能穿着去掏粪?我有一身专门的掏粪装。”刘荫钢说,他的工装一年到头也穿不了几回,因为每天一上岗就要与粪便“打交道”,臭味不仅污染了衣服,甚至侵入到了皮肤里,尤其是夏天,汗水里都透着一股子臭味,“我们自己都闻习惯了,就怕熏着别人”。
高温臭气下汗水浸透衣衫 人手不够成为他们的最大难题
下午3点多,室外的阳光格外炙热,几乎能将人晒晕,记者跟随刘荫钢坐上一台吸粪车来到我市某高校驻地的公寓楼后清理粪便。他换上掏粪装和手套,从车上拿出一根铁钩和长柄粪勺,在另一位同事的协助下,麻利地将公寓楼后面一处化粪池的井盖掀起,刘荫钢将长柄粪勺伸到池内,将一些未能被发酵稀释掉的粪便污物一点点掏出,放进旁边的清挖车内。因为高温闷热,化粪池内令人作呕的气味在几分钟内快速蔓延到周围的空气中,记者只得掩鼻站在远处,没戴口罩的刘荫钢和同事们好像并没受到影响,而是十分熟练而迅速地进行着掏挖工作。记者注意到,一阵忙碌后,几位工人的衣服几乎全被汗水浸透,脸上的汗水也不断地往下滴,但没有一个人因此放慢速度。
忙完后的刘荫钢告诉记者,他们这支掏粪队伍共有16人,负责全市城区所有居民小区、开发区厂矿企业以及大学城高校的粪便清理工作。根据城区布局,划分成6大片区,每个片区的工作人员平均不到三人,人手紧缺是现在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尽管有吸粪车,但很多时候他们要用工具人工掏挖,平均每天要掏六七车粪便,每车是五立方,最多的时候一天是要掏十多车。
一干就是23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环卫工”
今年52岁的刘荫钢已经在掏粪岗位上工作了整整23个年头,结婚后的第二年他便加入胃环卫中心掏粪工的行列。而周围人不断抛来的白眼让他倍感压力,幸亏有妻子对他的支持让他充满了底气。“女儿们从未嫌弃过我的工作,每次写家长职业的时候都会自豪地写上‘爸爸是一名掏粪工人\’。”说起这些,刘荫钢脸上写满了欣慰和感动。在家人的支持下,刘荫钢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从不叫苦叫累,这一干就是23年。
踏实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给刘荫钢带来了荣誉。2012年,他先后被评为济南市“十佳保洁员”、“2012年度环卫标兵”,并在今年2月份赴北京接受了“全国优秀环卫工”的颁奖。刘荫钢说:“能拿到全国大奖,一辈子的辛苦也值了!”最后,刘荫钢表示,城市的洁净离不开掏粪工人,我们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看着城市因我们的劳动而越来越整洁,那种喜悦是说不出的。
新闻推荐
...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