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清明节。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虽然这一天也讲究呼朋引伴、外出踏青,但它终究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日子,在生与死的思考中,人们积累生的力量;通过祭祖和扫墓,人们于“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时刻,在内心净化中追求一片清明与安宁。
“未知生,焉知死?”追思是一种“交流”,不明白“生”的意义,不掌握好“生”的方向,如何让逝者安息?恪守好内心,信义守诺,是一种责任。四川一家族13代人为南宋丞相守墓800年;75岁维族老兵为牺牲战友守墓,45年种6000多棵松柳;在我们身边,历城区的刘延宝一家四代人,为解放济南的烈士守墓护墓,成为家规,延续67载。本报报道的韩国闵氏后人首次来济南寻根,祭拜闵子骞,追求的是家族文化内涵的秉承延续,他们骄傲地认为“我们的祖先不是王侯,也不是巨富,但他是一个人品极好的人,传给后代很好的家教。”
逝者长已矣,存者勿偷生。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都是亘古不变的道理。缅怀亲人是亲情的延续,这种延续不能以金钱来衡量,也不能以场面论高下,否则,亲人在的时候不能尽孝,故去之后再大操大办,以形式代替内涵,如此求得内心的安慰,很多时候只能是枉然。
据报道,在武汉,万元以下的墓穴越来越难觅踪影,一个高档骨灰盒售价上万,各类殡葬收费名目繁多……“墓地经济”正在让活人被绑架上另一种负累,“死不起”的哀叹不是一声两声!身后事成了金钱的比拼,这不是传统文化里的清明节,这是更多地与市场挂钩的清明节,是“墓地经济”比拼的结果!
追根溯源,以“比拼”家风为内涵的祭奠与追思,“厚养薄葬”应该是其中的真命题。长辈在世时,儿女尽孝;长辈去世后,殡葬节俭、从简。破解殡葬高消费,让民众“逝有所葬”,民政部门的动作需要更有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市场化殡葬收费行为的监管;积极推广骨灰存放、树葬、花葬、深埋等多种节地生态葬法;加大对节地生态安葬的奖补力度,将为身故者提供公益生态安葬服务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畴……
一句话,让“逝有所葬”顺承好“老有所养”,让草根人生的总结和祭奠不被冷落,让人们回归内心的清明不被世俗羁绊,是城市或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和努力的方向。“他们与我隔土相望。站在时间前列的人,先替我沉眠,替我把半截人世含进土里。”余秀华在《经过墓园》里这样写道。人时已尽,人世很长。哀思是深入到内心的怀念与认同,是承前启后、生生不息的血脉的延伸与接续,以本真为追求,无需赘述什么样的冠冕堂皇。
新闻推荐
时报4月6日讯 (记者王晓芳 通讯员张超)为缅怀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加强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3月28日,济南铁路高级技工学校组织学生代表城轨车辆1311班、城运1415班、机车1308班...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