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牛远飞
本报通讯员董广坤
找准项目精准帮扶
焦集村位于济南天桥区黄河北岸,原有耕地1200亩,是一个人口近800人的黄河滩区村。由于村里的土地都是黄河淤积盐碱地,虽然地处城市近郊,但村民收入偏低,集体经济几乎是“空壳”。“就像村名一样,群众盼发展心情十分‘焦急\’!”该村党支部书记杨远军说道。
变化时机发生在2012年。这一年,济南市委市政府发出彻底帮扶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号召,济南慈善总会与当地政府部门通过实地考察、综合论证,将焦集村列为精准生态村富民帮扶村。委派天桥区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刘明以“第一书记”身份担起执行重任,目标是利用5-10年时间,开发利用村里湿地资源,建立起一个依托农业合作社,发展蔬菜生产和休闲观光业的新型农业园区。
今年56岁的刘明已在一线工作近30年,原本可进入“准退休”状态,他却在这时担负起为焦集村民谋福利的重任。他每天驾车往返于离家30公里外的农村,3年来从未间断。辛苦并快乐着,因为那里已有他的牵挂。
黄河北崛起农业生态园
走在通往焦集村的路上,很容易被路边“焦集黄河湿地生态农业园区”路牌吸引。走进园区内一个大棚,几个村民正认真地给西红柿修剪枝叶,大棚外还堆放着半风干的牛粪。“咱的蔬菜,都是用这农家肥种的,绝对绿色无公害。”刘明笑着说。
2012年2月,农业园区项目启动。刘明每天都盯在工地现场,帮助协调各方问题,不断地向村民传递发展思路,直到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开车回家。一个半月后,一期工程完成,建成了湿地、林地、珍珠杏园地和7个蔬菜大棚。
“虽然很累,但看到村里的变化,值得。”刘明告诉记者,“当时为了跑项目,我一个多月的时间磨破了两双鞋。”
现代化的生态发展模式拓展了村民的思路,村里注册了“焦集”牌蔬菜商标。如今,焦集村的绿色蔬菜项目已获得资金支持260余万元,带动各方投资数百万元,助推焦集村建立起一个现代化蔬菜生态基地,年生产蔬菜50万公斤。
打造泉城“后花园”
在扶贫工作的带动下,天桥区及大桥镇不断注资投入,改善村庄环境,去年焦集村又被确定为全区唯一的区级美丽乡村示范点,街道整修,路面改造,全村粉刷一新,并建设了老年服务中心,村前头花园广场也初具规模,原先脏乱差的“集市”逐渐向“标兵”看齐。
如今再走进焦集村,一座座大棚绵延而立,一条条道路平整通透,一辆辆送菜车进进出出,村内红瓦白墙,村外青绿成林,老年公寓里欢笑不断,健身广场上热闹非凡。
说起焦集村的未来,杨远军表示,找到了发展方向,焦集村就不用再像过去那样“焦急”了。下一步任务依然很重。该村正在推进二三期规划,将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对全村60个蔬菜大棚统一改造,建立集技术管理、种植销售于一体的合作模式。“届时将形成一个1500亩湿地农业生态村落,成为济南城区‘后花园\’。”杨远军告诉记者,预计每年村民人均增收1.2万元,合作社运营收益预计在30万元左右。”
新闻推荐
□记者王原通讯员贾延芳报道本报济南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县域抗战史著作《历城抗战史》正式出版发行。8月28日上午,《历城抗战史》出版...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