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绪彬老人向记者讲述当年抗战故事。□本报记者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韩洪波
7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金乡县城奎星湖畔的一处农家小院,葡萄藤下,94岁高龄的抗战老人王绪彬坐在轮椅上,手不停地颤抖,眼前又浮现出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
1936年10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傅作义在绥远英勇抗击日寇。消息传来,时任单县中学党支部书记的杨作磊不顾校方反对和国民党特务的威胁,毅然发动同学和社会进步人士,同群众一起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援绥抗战声援活动。
在杨作磊发动的进步人士中就有王绪彬。“我给你找点活干吧,这可是要整天在敌人窝里钻,你敢吗?”1936年,在单县曹马集,杨作磊拍着王绪彬的肩膀说。王绪彬家里非常贫困,吃不饱、穿不暖,对鬼子和汉奸痛恨不已的他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
从单县中学学校出来后没多久杨作磊就担任单县曹马特支书记。王绪彬的任务就是从杨作磊那里领取情报后,专门为单县至沛县这条单线上的地下党送情报,主要活动范围是在单县、金乡、鱼台、丰县、沛县一带。“情报工作太危险了,没点胆量的不能干这个。”老人说。
“那时候的情报很简单,纸上就几个字,要么拧好,要么叠成三角,藏在衣襟里。”王绪彬说。他经常扮成乞丐、赶集的百姓躲过敌人的盘问。
有一次,他挎着篮子送情报,走到金乡县鸡黍镇董楼村时,被汉奸抓住盘问:“你是干什么的?”“要饭的。”王绪彬边说边咬了一口篮子里的窝头证明给敌人看。汉奸们搜了身,又在他篮子里翻腾了一遍,确实没找到什么,其中一个汉奸狠踹了王绪彬一脚,“小兔崽子,滚蛋吧!”
“这一脚踹得我太高兴了!”王绪彬至今回忆起来仍非常兴奋,“我是情报员,他们踹我一脚就让我走了,这是便宜了我啊!”不过记者质疑:明明带在身上的情报,为什么没被发现呢?老人笑了笑说,原来他当时见情况不对,在吃窝头的过程中,连情报也一块吞下了肚。王绪彬告诉记者,那次情报内容是“敌人明天上午要攻打县城”。为了防止敌人获取情报,他曾两次吃下写有情报的纸条。
“跑单线的情报工作不能干久了,否则容易暴露。”没多久,王绪彬就被调到湖西军分区侦察排做侦察员。工作内容变为专门收集敌人的情况向组织和大部队汇报。“两军一交火我的任务就完成了,虽然很少在前线打仗,但是比打仗还危险!”王绪彬肯吃苦,胆子又大,组织经常把一些重要任务交给他干。至今,王绪彬仍记得这样的场景:领导拍拍他的肩膀或者摸一下他的头说,“你去干吧!”因为工作需要,王绪彬不到年龄就被特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大约在1939年,王绪彬和两位战友在收集敌人情报过程中,在单县一个村里被抓了起来,王绪彬被敌人关在一个屋子里,他趁敌人不注意砸烂窗户跳出屋子,才逃过一劫。
王绪彬再次见到同行的两位战友,是在大火烧过的灰烬里,他含泪扒出战友的尸体。他后来才得知,敌人将他们抓住后关在填满棒秸的屋子里,往窗户里投了火把,活生生地把人给烧死了。
在部队,王绪彬虽然年龄小,但是出了名的胆大心细。有一次,王绪彬侦察完敌情准备返回大部队的路上遇到了鬼子。他被鬼子追杀到了农户家里,走投无路,就翻过一处墙头,躲在了村民晾晒的地瓜秧下面。当时他躲在里面一动不动,只听见几个鬼子在外面用刺刀挑了几下地瓜秧就走了。老人说,他当时心想:“我反正腰里别着王八盒子,真要找到我,小鬼子你也活不了。”
送情报的工作既危险又艰苦。为了躲避敌人的盘查,他经常夜间行动,走小路,钻高粱地。有一次,为了不暴露目标,他用地瓜秧把自己盖上,在地瓜沟里趴了一天,饿了,就扒地瓜吃。冬天天冷,蹚沟过河浸湿了衣服,加上身上的汗水,衣服里外都冻成了冰,再次醒来走路时,身上哗哗作响;夏天,睡觉时经常会被身上的虱子、虼蚤咬醒,王绪彬和战友们亲切地称它们为“抗日虫”。
抗战往事,不堪回首。老人阵阵唏嘘感叹中无不充斥着对侵略者的痛恨、对和平的渴盼。老人说,当年杨作磊明明跟他说,情报工作非常危险,一时一刻都有死的可能,但他还是去干了,就是因为那时候他家受战争迫害太厉害了,家里太穷了。“我当时参加革命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能住上好房子,不再吃糠咽菜。”
新闻推荐
□孔凡勇报道本报金乡讯西点军校200年来一直奉行的行为准则——没有任何借口!工作没有借口,失败没有借口,人生也没有借口,找方法永远比找借口更重要。为什么工作没有做好?为什么群众不满...
金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