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由团市委、《济宁晚报》联合开办,欢迎拨打热线电话2210000提供新闻线索。
■记者王仰浩通讯员吴晓华
在学生眼中,她是一位和蔼可亲、认真负责的师长;在同事眼中,她是一个充满智慧、工作起来就忘了辛劳的人。凡是与她接触过的人,都能感受到她强烈的敬业精神。她就是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袁卫华。18年来,她把自己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内化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用朴实的行动抒写着一位高职教育“师者”的追求。她培养的毕业生由于知识扎实、技能过硬,很快成长为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骨干。她告诉记者,做教师,是她无悔的选择,做优秀教师,更是她一生的追求。在三尺讲台,她一直在执著的为这个梦想无悔地努力。
1995年,作为一名刚毕业于非师范类高校的年轻教师,要迅速转变角色,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袁卫华感到压力非常大,同时也认识到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于是,她边教学,边钻研,向书本索取知识,向老教师请教经验。当别人已经躺在温暖的被窝里时,她还在挑灯苦读;当别人正悠闲地漫步在繁华的街道商场时,她却一个人静坐在图书室专注地翻阅,专心地记笔记……“那段时间虽然过得很累,但我却觉得很充实。”袁卫华告诉记者。功夫不负有心人,勤奋的学习使她迅速成长为一名教学技能过硬的教师。
但是要想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除了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外,更关键的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教育部组织的中德师资国内培训班上,袁卫华学习了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明确了教学内容要与企业岗位实际工作紧密联系的教学改革思路。观念变了,行为就变了,企业成了她经常出入的场所。为实现学习内容与工作任务的对接,经过大量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以推土机底盘为载体改革《机械制图》教学内容。
为了尽快将教学改革设想用于教学,她和课程组成员一起加班加点,夜以继日,有时通宵达旦,白天还要继续上班、上课,经常一干就是十五、六个小时。胳膊酸了,原地活动活动;困得受不了了,在办公室桌子上趴一会,起来再继续工作;肚子饿了,咬上一口方便面,喝上几口矿泉水。历经45个日日夜夜,她终于完成了配套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的编写工作,并制作了《机械制图与CAD》课程网站。2006年,这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回想起来,袁卫华的青春总是在一个接一个的挑战中度过的。制图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才刚刚结束,她又投入到下一门《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开发与建设中去了。有人曾问过她:“为什么你总是精力充沛,快乐无比?”她说:“只要你的心中有梦!”
■青春感言:
身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从事着教书育人这一项伟大而又神圣的工作。袁卫华的青春,在一个又一个不断的努力与超越中度过。她知道自己的“短板”,于是用超出常人的努力来弥补,最终将汗水凝聚的知识播撒给莘莘学子。“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不因虚度光阴而悔恨。”袁卫华带给我们的是对青春最美的诠释。当青春就在我们手中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梦想而拼搏。
新闻推荐
居民缴电费不用再排队昨日上午,记者在济宁供电公司市中供电部电费缴纳大厅里看到,缴费客户很少,有的在营业窗口前办理业务,有人利用自助终端缴费机自主缴费,秩序井然,基本...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