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建业
前几天,从未谋面的李季先生突然造访,并且拿出一本厚厚的活页文件夹,翻开来看,就像一本完整的书,里面有106方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印章、边款及释文。李季先生还自己用手工设计制作了精美的书皮,扉页上有他用篆文书写的“运河文化百方印”和用隶书写的题记:多少年了/我依偎着您/多少年了/您哺养着我/如果有一天/我的身体里流淌的/不再是热血/那一定是运河。他还将全部印文分成运河源流、帝王呼唤、伟大跨越、运河之都、北国江南、空前繁荣、轶事传奇、民俗风情、运河胜景、运河人物、走向未来等十一个部分。
虽然年龄差距较大,由于同是书法篆刻爱好者,我们边欣赏印章边聊天,很快变得熟稔起来。通过交谈,得知60岁的李季先生祖籍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浙江萧山,但却生长在运河之畔的济宁。他对济宁和大运河有着不解之缘和深厚感情,从小吃着运河的水长大,年轻时常到运河里游泳,与伙伴在河边嬉戏,看别人搬罾捕鱼。长大以后喜欢上了书法和篆刻艺术,然而工作的繁忙使他不能专一于艺事,只能在业余时间写写刻刻。近年来,他重新拾起自己的爱好,每天临池挥毫捉刀,成为他的精神寄托和养生方式。
为了表达对家乡济宁、对京杭大运河无限的爱,他下决心用手中的刻刀刻出古老运河的沧桑和现代运河的风姿,让更多的人了解运河,关注运河,走进运河。然而,运河文化浩瀚博大,要从哪里入手?刻什么内容?用什么形式表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李季先生苦思冥想了几个昼夜,做了一个粗略的脚本,然后到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得到了热情鼓励和帮助,并最终确定了脚本内容。制定刻章内容不易,篆刻过程更是艰辛曲折。李季先生已到耳顺之年,眼花、手臂无力都是搞篆刻艺术的不利因素,然而此时他年逾八十的老母亲又病倒住进医院,令他雪上加霜。然而李季先生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一边照顾老母,一边还要帮朋友经营企业,直到晚上9点以后才能刻章。尽管如此,他只要拿起刻刀和石头,就立刻来了精神,刻到凌晨两点多是常有的事情。不管寒冬,无论炎夏,尽管其间有道不尽的苦,但他从没放弃。从产生创意、动手做脚本,到106方印全部刻完,历经两年多的时间。也许那一枚枚印章从艺术角度来讲并不完美,但是李季先生的经典创意和执着精神确令我们肃然起敬。
可以说,这百余枚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印章,既是对运河文化宣传形式的创新,也是对篆刻艺术的探索和实践,有着宣传运河文化和弘扬篆刻艺术的双重意义。每一枚印章都凝集着李季先生的汗水和智慧,每一个印文的背后也都有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决定开辟“印说运河”专栏,陆续刊登这些印章及其有关的运河知识,目的就是要拨开重重迷雾,带您进入精彩历史的运河,感受篆刻艺术的魅力。市政协原副主席、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张自义听说后,对李季先生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欣然为本栏目书写了栏题“印说运河”,对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希望广大的读者能更多地关注“翰墨丹青”,并喜欢“印说运河”栏目,希望李季先生的书法篆刻艺术更上层楼。
新闻推荐
■见习记者赵豫汪天娇“笑”是展现个人魅力的有力武器,而当你开口时,牙齿是不得不暴露人前的部分。牙齿的好坏直接影响个人形象,更被比喻成人的第二面孔。9月20日...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