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2》火遍全国,一时间人人都在谈论着中式美食,都在感叹发生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各地、百姓之间的美食故事。食物以特有的方式呈现着传统文化的深厚,“最极致的美食属于最勤劳的人们”引起了最大的共鸣,触动着普通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美食成为大自然和人类智慧对幸福生活的美好馈赠。
济宁人好吃,各类名菜、传统小吃丰富多彩,过往客人流连忘返。时至今日,济宁经济发展迅猛,餐饮业尤其火爆,高、中、低档酒店、快餐、小吃一应俱全,很多美食名扬内外。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济宁晚报》今日推出美食季·味蕾济宁专题报道,以平民化的视角,发掘美食和人的故事,让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身边美食更精致地回到人们的视野里,娓娓道来中继承与发扬鲁地美食文化、运河美食文化。
美图养眼,美食养胃,美文养心。我们推崇健康养生的美食理念,乃至优雅向上的生活姿态。本栏目将与广大读者一道,走读舌尖上的济宁,分享舌尖上的欢愉。
(友情提示,请各位读者在浏览本栏目的时候,准备好纸巾,提防口水弄湿了键盘。)
馓子,中华名吃、名扬中外、全国一绝。
馓子起源于春秋战国,唐宋时期最为盛行,曾是皇宫上层精细名点。唐朝诗人刘禹锡为此作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济宁人常称馓子为“金条”。在济宁一直有“金条拌生菜,来年发大财”的俗语。不管逢年过节还是家常便饭,济宁人都喜欢来上一盘“馓子拌生菜”,不但味道可口,寓意也非常吉利。吃过馓子的人都说,“提起济宁的小吃,就不得不提馓子;提起济宁的馓子,就不得不提王家馓子。”王家馓子在济宁可谓是家喻户晓。
济宁人喜欢吃馓子王家馓子是首选
上午11点左右,记者来到位于半截阁街中央的王家馓子老店,来购买馓子的顾客已经开始排上了队。“现在还算是淡季的时候呢,到了逢年过节,队伍都能排到学校门口去。”王先生自豪地告诉我们。这时,一位大妈急匆匆地来到店前,买了5箱包装好的王家馓子。“我急着去赶火车,回安徽老家探亲去,王家馓子不是济宁的名吃嘛,所以多带些特产给老家的人尝尝。”记者发现在排队购买馓子的队伍中,有位上了年纪的曲奶奶,“我今年78啦,王家馓子我都吃了几十年了,味道非常好。”曲奶奶一边吃着馓子一边告诉我们,年轻的时候她就经常来买王家馓子,一家人都特别爱吃。“王家的馓子比较细,而且非常酥脆,特别适合老年人。”在附近接孩子的王大爷道出了王家馓子受追捧的秘密。同时有几位顾客也都表示,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吃王家馓子,回家拿生菜拌个凉菜很受家里人欢迎。
“馓子王”有来头乾隆皇帝也喜欢
据王家馓子的传人王立祥先生介绍,王家做馓子那可真是有来头。记得很小的时候,他就听爷爷说,他们王家的馓子还得过皇帝的夸奖。相传,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沿京杭大运河南下,下榻济宁码头,前往曲阜拜祭圣人孔子。期间品尝到了进贡上来的麻油馓子,只觉细脆香酥,赞不绝口,便问何人所做。在得知是一王姓人家所做时,乾隆皇帝便笑道,“那就是馓子王喽!”自此,王家馓子和“馓子王”的大名便不胫而走。王立祥告诉我们,“我父亲王宪章老先生通过多年的不断研发改进,研制出具有特色的细条馓子,不但香酥可口,而且色味俱佳,保存起来也是更加方便。”
油炸馓子祖传秘方工序多
说到王家馓子为什么经久不衰,店里的负责人杨经理告诉我们,“我们家做馓子,用的可是祖传的秘方。选料、做工都有着别家不能相比的优势。先说这用料吧,王家馓子精选了黑芝麻、白芝麻、小麦粉、玉米粉、小米粉、麻油、鸡蛋等和面,然后再用上好的大豆、花生调和油炸制而成。至于做工,那就更讲究了。和面、擀饼、切条、搓条、捋条、甩条等,前前后后,足有十几道工序。”
在店内记者看到,油炸单就这道工序,就需要三位经验丰富的工人参与,先是一位工人把调制好的线状面截到相同的长度,然后第二位工人用50厘米长的木筷子把线状面缠绕成型,再按顺序放入油锅中,最后的工人则不断的为锅里的馓子“翻身”保证馓子两面受热均匀,馓子呈金黄色后便可出锅了。“每道工序都需要非常仔细和熟练,不然出锅的馓子就达不到想要的酥脆和可口的味道。”其中一位工人解释道。
只有这样的馓子才能称得上是正宗的王家馓子。
(黄孝芳绘图)
新闻推荐
济宁学院附属小学四年级四班王鹤潼星期六下午,我和爸爸兴高采烈地向济宁市太白湖奥体中心出发,为参加第二十三届省运会田径预赛选手们加油。绕过“红宝石”、...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