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新闻 合山新闻 象州新闻 武宣新闻 忻城新闻 金秀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来宾市 > 象州新闻 > 正文

“藏富于民”的“象州经验”

来源:广西日报 2011-04-01 21:53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陈 坤  本报通讯员 范洪亮 江永新

“民富国强”,是今年全国两会议题的一个突出亮点。

去年,象州县农民人均收入5089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500多元,位居来宾市6县(市、区)首位,在全区亦位于前列。在中央将“民富”摆在更突出位置的当下,象州农民收入增长轨迹无疑具有标本意义。

“象州农民收入增长是历届班子重视农业产业化,重视‘藏富于民\’的必然结果。”该县县委书记吴穆鹏告诉记者,与农民增收相关的农业企业的壮大,重视农民培训,以及政府的民生情怀,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三驾马车”。

培育“火车头”唱响“增收曲”

象州县大乐镇庙鸡村是远近闻名的桑蚕村,该村102户,户户种桑养蚕,去年,全村487人人均收入近7000元。

3月中旬,记者来到这个靠桑蚕致富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都起了二层小楼,行走在村中仿佛置身别墅小区。随行人员无不感慨,这就是典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年时间,我由一个穷光蛋成了村里的富人!”记者见到村民黄茂忠时,他感慨万千。3年前,他家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加入了村里的桑蚕合作社后,勤劳肯干的他试着将家里的3亩地用来种桑养蚕,第一年虽然赚不多,却尝到甜头。去年,他不光养蚕还承包了30亩地,搞起小蚕共育,专门为附近村民育小蚕,一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

“我现在是黄茂忠的客户,他赚前头我赚后头。”一旁的村党支书覃政德告诉记者,他直接从黄茂忠手上购买育好的小蚕,一年8亩地种桑养蚕纯收入也有4万多元。

“只要技术过硬,不愁不赚钱。”采访中,黄茂忠和覃政德都表示,近年来,县里引进多家桑蚕企业,农民的蚕茧不愁卖,赚钱更容易!

县农业局局长韦国嵩告诉记者,之所以不愁卖是因为县里桑蚕企业和粮食加工企业均与农民或者村委会签了保底价收购协议。

逐利是企业的目的,为什么在行情不好时保护农民利益?面对疑问,县长龙秀告诉记者,涉及农民增收的桑蚕、粮食加工企业等都是政府重点培育的农民致富“火车头”,他们从进入象州开始就和广大农民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政府为让企业原料有保障,为促使农民增收,一方面引进培育相关企业,一方面也鼓励农民种养原材料,如果行情不好时,企业抛弃农民,也就等于抛弃了原材料供应和政府支持。

“蚕农利益就是公司利益!”走访位于县郊的华佳丝绸有限公司时,总经理樊文华告诉记者,公司除了在寺村、罗秀、大乐等乡镇建立了11个蚕茧收购站外,还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在象州桑蚕主产区中平镇和象州镇培育了万亩优质桑园和原蚕基地,惠及农户4万户。

促农增收的不只是华佳一家企业,也不止桑蚕一个产业。来自象州县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县涉及桑蚕、粮食、蔗糖、林产品等农业加工企业达93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3家,带动了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去年全县农民收入同比增长近16%。

要“藏富于民”先“藏智于民”

要想富口袋,需先富脑袋。

大乐镇大乐社区农民韦静华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谓刻骨铭心。4年前,韦静华将所有积蓄用于种桑养蚕,可是由于技术不到位,创业第一年非但没有赚钱,还略微亏损。痛定思痛,韦静华一边主动参加镇里举办的种桑养蚕培训班,一边向其他养殖户学习取经。第二年,他开始赢利,现在搞起了小蚕共育,年收入近10万元。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去年的丰收,也让马坪乡大曹村粮食生产大户秦大军乐开了花。他种植的178亩优质谷产量突破8万公斤大关,随着本地优质谷价格的不断攀升,收入突破20万元。秦大军高兴地说,是优质水稻标准化示范项目的技术培训让他增产又增收。

韦静华和秦大军先富脑袋再富口袋的案例,是象州县大规模培训农民促农增收的一个缩影。

该县主要领导多次在涉农会议上强调,要藏富于民,必先藏智于民,要整合各种培训渠道,最广泛最有效地提高农民技能,才能让农业走上高效,才能最终促农增收。

近年来,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在该县建立起来:一是以县桑蚕培训基地为中心开展技术培训。重点培训蚕农小蚕共育、桑蚕标准化生产、简易大棚养蚕等技术。二是围绕农村的主导产业,实行一村一品、整村推进的培训方案。如对原料蔗主产区村屯重点推广蔗地机械深耕深松、宽行窄株密植、蔗叶还田等技术。三是利用技术服务网络开展技术指导。通过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经常组织农业生产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农产品品质,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该县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1163期,培训学员25.37万人次。

此外,在政府主导下,企业、协会等机构纷纷加入到培训系统中来。比如,大乐镇妙鸡村桑蚕协会组成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一条龙式的合作组织;多家丝绸企业为提高产品质量,培育了自己的优质桑园,采取统一的技术流程培训农民。

“自上而下”彰显“民生情怀”

“象州县委、县政府的‘民生情怀\’让人钦佩!”3月中旬,在象州办企业近4年的太粮米业总经理吴锦培对记者说。

在象州发展这几年,政府为太粮米业一路开绿灯,从拨地、办各类手续到保障原料供应,一路畅通,而提出的惟一条件是保护价收购农产品。这让吴锦培大为惊诧和感动:粮食加工企业,利润薄,税收少,居然能得到当地政府的如此厚待,着实不易。

而县里的用意非常明确:在乎的不是企业税收,而是农民增收。在该县决策者眼里,象州是粮食主产区,所产大米优质可口,然而,品牌不够响亮,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价格一直不高,粮农增收难,只要有企业带动,就不愁品牌不兴粮价不高。

随着太粮米业等4家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的进驻,如今象州的优质大米已经成为知名品牌,畅销广东、广西、湖南等地中心城市。与此同时,象州粮食价格保持稳定增长,2007年,象州稻谷价格每50公斤不到100元,现在则高达170元,上涨近80%。

有一个例子可以生动体现粮企纷纷进驻,铸品牌促农增收:往年,邻近的宾阳稻谷每50公斤收购价往往比象州高5元左右,今年,象州稻谷收购价则高于宾阳2元。吴锦培告诉记者,粮企越来越多,品牌越打越响,所以稻谷收购价提升,农民收入自然而然水涨船高! 

记者采访中得知,除粮食加工企业外,该县引进的桑蚕加工企业、林业加工企业,都在政府主导下和当地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

自上而下的民生情怀,不仅体现在培育涉农企业中,更体现在政府为民办实事中。

近年来,该县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加强特殊困难地区集中连片开发,完善了对口扶贫机制和措施,实施结对帮扶、对口援助、领导包点、干部包户,共投入4155万元,切实解决了2.6万名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

“民生问题无小事,而农民增收则是民生问题中的关键。”吴穆鹏告诉记者,除了依靠产业和培训促进增收外,政府还需要有一双调节的手,去促进农民增收,帮扶困难人群。目前象州正在着手制订一个包含做强农业企业、加大培训力度、增加农业投入和帮扶农村贫困人群等多项内容的“农民万元增收计划”。

新闻推荐

科技“造”丰年 粒粒皆“金谷” ——象州科技兴农推进种粮产业化打造“桂中粮仓”升级版

本报记者卢彬彬本报通讯员龚坚象州,广西大米主产地,年种优质谷45万亩,年产优质稻谷20万吨,素有“桂中粮仓”之称。然而当地农民种稻收入并不高,加上国内其他地方出现“毒大米”、“铬大米”,使大米类食...

象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象州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百分百”的秘密2011-06-16 21:30
猜你喜欢:
和谐带来大家乐2011-05-12 21:43
评论:(“藏富于民”的“象州经验”)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