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玉亮
摘要:莱芜市以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非钢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占到在建大项目的86%。一大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建设、投产,使全市“转调创”步伐大大加快。去年,全市非钢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47.85%,提高4.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9.95%,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1.31个百分点;服务业占比达到35.2%,提高2.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由6.4%提高到6.7%,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由71.5%提高到76.2%,发展的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大项目建设,使莱芜“转调创”空间和前景豁然洞开。
随着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的成功落地、顺利投产,莱芜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悄然发生着历史性嬗变,区域经济发展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格局、新优势。
高度突破——— 传统产业加快调整提升
城南,在环球V6发动机总成项目的车间里,高档商务车的缸体、缸盖生产线已经开始批量生产,今年新上的发电机项目已到位1条组装线。以该项目为中心,莱芜市昊宇汽车、呈瑞新能源科技公司、海纳齿轮桥箱等10家相关企业与环球公司组成了战略联盟,合力向发动机乃至整车生产攻坚冲刺。
城北,在奔速电梯工业园里,自主研发的每秒8米的高速电梯即将推向市场。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可生产智能电梯2万台,将成为全国重要的智能高速电梯生产基地。
一南一北遥相呼应、竞相崛起,标志着莱芜钢铁产业链条向高端高质高效延伸,迈上了新的高度。
钢铁是莱芜的主导和支柱产业。在一条轨道上高速奔跑近20年后,终于徐徐向另一方向滑行,并将莱芜带向了发展困境。去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直面经济结构不优、总量不大、实力不强等突出矛盾和困难,科学运筹,前瞻布局,让钢铁等传统产业从整体上实现了“凤凰涅槃式”的转型提升。
针对钢铁产品档次较低的实际,引导和支持莱钢、泰钢等骨干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相继实施了莱钢大型H型钢、宽厚板、不锈钢、硅钢片等一批钢铁技改大项目,同时规划建设了泰钢不锈钢生态产业园和莱钢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大力发展钢铁精深加工,重点培植发展了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粉末冶金产业、锻压制造业和新型建材产业。目前全市已发展钢铁精深加工企业420多家,加工能力650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利税35亿元。特别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蓬勃发展, (下转A2版)
新闻推荐
架起城乡土地互动的桥梁——— 市国土资源局莱城分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探析
本报记者 徐国明 通讯员 苏娟当前,莱芜市发展还存在很多不平衡,比如,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较多困难,城市和工矿还存在不少棚户区和困难户。所有这些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如果这...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