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徐国涛)生态文明乡村是什么样子的?“日子富起来,环境美起来,生活文明起来。”这是笔者在鹏泉街道采访时听到的最多的回答。漫步在鹏泉街道,一个个干净整齐的现代化居民小区和新村庄,新气息、新风尚和风拂面:一条条街道整洁干净,两侧绿树成荫、繁花锦簇,村文化广场上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成为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是鹏泉街道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带来的可喜变化。
扎实推进产业富民
来到东沈家庄村东边的庙子岭上,只见漫山遍野一片片绿油油的烟田从山顶一直延伸到山脚下。据东沈家庄村负责人介绍,这里原先是荒岭地,经过土地整理后流转到大户经营,共种植黄烟700余亩。为提升土地的经营效益,村里配套建设了蓄水池、风力提水机等水利设施。笔者在现场看到,20架风力提水机日夜不停地从沟底向山顶的4座蓄水池提水,池水经长1000多米的地下输水管网输向烟田,确保烟田旱涝保收。据估算,这700亩烟田年可出产烟叶21万斤,实现销售收入300余万元。近年来,鹏泉街道大力发展富民增收项目,逐步形成了三大产业区:北部东沈家庄等村已发展起了农作物种植、加工业;程故事、泉子等中部村(居)发展起了工业、商贸业,规划建设了鑫程工业园等8处村级工业园;汶阳、草沟等南部村(居)发展起了建筑业、装修业,大批技工从事家居装修等工作。其中,鹏泉街道北部山区北张家庄、孔家庄等村今年已经流转土地1500亩,种植黄烟、优质薄皮核桃1000余亩,白花丹参等作物300多亩,年可增加农民收入500多万元,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进城打工人均实现工资性收入2万余元。
大力改善居住环境
笔者来到地理沟社区,只见社区内的道路宽敞整洁,装修一新的楼房窗明几净。地理沟社区是今年元月份完成回迁的,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旧村改造以前,村里到处脏乱差,街头巷尾的柴堆、土堆到处都是,现在拆除了旧房,盖起了新楼房,硬化了街道,路两旁还栽植了绿化苗木,小区干净、整洁多了。”近年来,鹏泉街道不断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共完成旧村拆迁240多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楼近200万平方米,前宋、南姜庄等近20个村(居)完成了旧村改造,群众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同时,不断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治理农村垃圾,将建成区外46个村的垃圾清运工作承包给了垃圾清运公司。为确保垃圾清运实效,每年预留8万元作为垃圾清运公司的绩效考核奖金,由46个村的支部书记打分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垃圾清运公司奖金的发放依据,有效调动了垃圾清运公司工作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不断增设垃圾处理设施,引导各村(居)每年都更新、添置垃圾收集处理设施,今年,建设了数十个统一规格的垃圾池、垃圾箱,大大方便了居民就近定点投放垃圾,确保了环境干净、整洁。
努力培育文明民风
夏日的黄昏,笔者来到裕丰小区的健身广场,璀璨的路灯下,女同志穿着裙子随音乐起舞,男同志在上演篮球大对决,好不热闹。前来健身的一位大妈告诉笔者:“小区配套建设了乒乓球台、篮球场等各种健身设施,让居民享受文体福利,现在大家伙吃饱了就下楼活动活动消化食,出身汗真舒服,咱活就得活出个质量……”近年来,鹏泉街道大力引导群众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健康和谐的文明风尚。目前,全街道近一半的村(居)每年都搞群众参与广泛、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郭家沟、孔家庄等村每年都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等活动,促进了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培育了文明村风。程故事、孙故事、大故事、泉子、郭家沟和孔家庄等多个村(居)分别成立了城乡居民文艺演出队,逢年过节组织节目演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其中,官厂村锣鼓队打造了“长勺战鼓”这一文化品牌,多次参加市内市外大型演出;程故事成立了艺术团,自编自演了许多雅俗共赏的文艺节目,艺术团的节目莱芜梆子小戏《钱伤》获得过全省地方小戏三等奖。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李玉亮)10月9日上午,中国汇源果汁集团董事长朱新礼来莱芜市考察。市委书记王良,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磊会见朱新礼一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光华,市委常委、秘书长张作平参加有关活动...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