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住在农村,根本没有现在的供气水暖,更别提空调、电暖气之类的电器取暖设施了。于是大人们便想尽各种办法取暖御寒。
那时候,家里穷,买不起炭,天一冷,孩子们便跑到村里有钱人张大爷家窝着。因为张大爷是兵工厂退休的干部,所以买得起碳,每天熊熊炉火将整个屋子烧得暖暖的。
张大爷平日乐善好施、为人正义,因为经常为邻里处理一些小纠纷,难免会因为过于正义而得罪一些无赖村民。从而他家的烟囱隔三差五就会被人给堵住,更有甚者写大字报中伤污蔑,张大爷也只是无奈苦笑了事。
那年深秋,张大爷的“死对头”——钱五家孩子衣单体弱,倒在街上。张大爷遇见,二话不说把孩子抱回家,烧汤添衣,把孩子救醒。整个过程没有考虑之前“钱五”百般刁难的行为,而是用一颗善心把他的孩子唤醒。后来钱五听说后,把孩子接回了家,之后很长时间,张大爷家的烟囱没再堵过。
入冬后,在家闲来无事的张大爷突然心血来潮,何不想个办法让更多买不起碳、用不起电的村民有一个经济实惠的取暖方式?村里不缺木柴,那就从木柴取暖下功夫。张大爷四处打听,终于在百里外的亲戚家学到了改建火地暖的技术。
张大爷开始发动村民,改建炉灶,将屋内改为整体土炕性质的地暖,红砖铺面。东家跑了、西家跑,短短一个月,几乎村里半数人家都用上了木柴火地暖。
那是一个深夜,就在整个村里洋溢着温暖的时候,张大爷家的门被叩响,开门进来的是在外打工的“钱五”。他见到张大爷,扑通跪地说道:“三叔,我钱五混账,以前对您那样无礼,回来才知道,您不计前嫌,还自己掏钱为我家改了火地暖。我无以为报,今后我就是您的亲儿子,为您养老送终!”
张大爷扶起“钱五”说:“五儿,花点钱取暖事小,做人向善是大啊!你知过能改,我就心满意足了!”
小小地暖竟让张大爷暖了全村人的身,也暖了所有人的心!事虽小,大善也!
李玉军微评
善良的心灵,人间大爱。
宋庆法微评
类似于小说式的情节故事,腾挪躲闪间不容易。
现在的人们冬季大多靠暖气取暖,一时气温骤降巴不得暖气立即送上,在暖融融的室内想干啥就干啥。每到此时,总免不了回忆起从前睡冷屋的那些事。
那个时代几乎家家住平房,家里人口多,一口房子住不下,冬季取暖又生不起多个炉子,稍大点的孩子,能够自理了就住在偏房里。从进入深秋到整个冬季,偏房里滴水成冰,晚饭后都是先围在大屋里暖和,万不得已实在困了,才去偏房里当一夜“团长”。
有时候心疼孩子睡冷屋挨冻,大人们给准备好“暖水壶”,临进被窝前灌上热水,塞进被子里暖暖被窝再钻进去睡觉。那种“暖水壶”就是个瓷坛子,上口用类似暖水瓶塞的东西塞住口,保温几个小时是没问题。但冬季里夜长,下半夜“暖水壶”就失去了作用,越是感觉到冷了,越是睡觉“扑扑楞楞”不安份。有几次,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竟然把“暖水壶”在被窝里给到扣了过来,“涓涓细流”淌出,把被褥浸湿地一塌糊涂。第二天有阳光还好,可以搭在外边晒干;倘遇上阴天,只能将被褥搬到火炉子上烘烤干。还有一回,下半夜感觉越来越冷,习惯性地将被子往上一扯,把“暖水壶”晾在了被子外面,光了“屁股”,早上起来“暖水壶”被冻得“呲牙咧嘴”开了裂,从那以后索性不再用它取暖了。
“抖搂”的这些都成了往事,想起来自己都能偷偷得笑,可那时是没法子的事,又要暖和、又要不惹是非,不能两全其美。如今冬暖夏凉的日子已不再是一种奢望,家家都走在小康路上,但愿苦不堪言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莱芜韩微评
想想那时心里酸酸的,但都是那种情况。早晨起床前,长辈把棉裤放到炉子上烤烤,就算是一种享受了。
胡敦荣微评
吃过苦的人,才能倍感今天的甜。受冷的滋味,稍微年长点的都尝过,现在的年轻人就少这一课——吃苦也并不是坏事。
宋庆法回复
胡老师也是有同感的一代,现在条件都好了,我们都感到欣慰。
婷子微评
有种忆苦思甜的味道。
新闻推荐
如果说,立冬以前的雨属于“秋雨”的话,那么立冬或以后下的雨便是“冬雨”了。其实,它们有多么大的分别吗?“秋雨”和“冬雨”是一对孪生姐妹,我难以区分它们。立冬这天,雨就以“冬雨”的身份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