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闻 永登新闻 皋兰新闻 榆中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兰州市 > 皋兰新闻 > 正文

黄卷陈墨中的民生档案

来源:兰州日报 2012-06-13 23:21   https://www.yybnet.net/

大约是在清末的某一天,一位到兰州游历的外国人面对黄河水道上五辆一组庞大的水车群,摁下了照相机的快门。他把这幅照片做成了一帧明信片又寄回了他的国家。有意思的是,时隔一个世纪,有个叫王佳楠的中国人,又从国外的街边小摊上把它买了回来,并出版了一部《明信片清末中国》,这幅水车的照片分别刊登在封面和书的首页上,我们才有幸见到当年古老水车的模样。

其实,这原来是十辆一组的水车群,就在今天兰州的黄河南叉道教场河一带而小地名原来叫“十辆车”的地方。十辆水车连成一组,伸向河心,“并排添设,如同十指”,因水车“遇旱则水落而车悬空,遇涝则水涨而车漂没”,清末一场陡涨的河水把远离岸边的那五辆冲走了,只剩下这五辆水车一直到60年代还在倒挽河水灌田。

一个时代消逝了,黄卷陈墨中依然保管着过去兰州人的“民生”。

水车之于兰州要从兰州的地势说起。黄河从青海进入甘肃,自西南流经兰州市境,画出一大弧,又从东北出境,全长150公里,两岸为由阶地组成的黄河谷地:一级阶地高出河床3到5米,二级阶地则要高出河床一二十米甚至三四十米,正所谓“岸高水低”。我山西的一位朋友来过兰州,他概括得更为形象:“兰州留给我的印象像一个放大了50倍的吕梁山里的任何一座县城——正座城被两边的高山挤压成巨粗的长条状,城市标称了一字长蛇阵,酷似兰州拉面馆里的裤带面。宽阔的黄河水从山脚下擦城边款款而下,从容不迫,甚至有些慵懒。”这是他对兰州城的观感,或许比我们本地人更敏锐更直接。

自然,穿过城市的这条河就成了两岸人民唯一的取水源。“岸高水低”,如何取水呢?聪明智慧的先人便审度地势,在河两岸以及夹河滩上架设水车,用水车把河水提灌到岸上来。先是在河底“砌石筑坝,拦水于一侧”,水车沉入狭窄的水巷之中,借助水的冲力推动水轮。水车的直径大小不等,全依河面与岸的高度而定,有的直径八九米,有的二三十米,还有更大一些的。再在水车轮周附着刮水板,增加旋转的阻力,每条刮水板上缀以水斗,斜倚迎水,待盛满河水的水斗旋转升至高处,便自动地将水倾灌于一条长长的引水木槽中,一直输送到岸上的果园、菜地和农田里。通常,都是一辆水车提灌河水倾入一条木槽,像那位外国人镜头中的五辆一组水车同时将水倾入一条木槽的并不多见。城里人吃水,也全靠黄河,水车也被充分地利用起来,1943年出版的《西北花絮》中说,“水槽穿过城墙,水车与城头并肩。”引水木槽就像现在穿过城市上空的电线一样,不过,在上空流淌的不是电流,而是水流。那时候,一字长蛇阵的兰州城,西自小川峡,东至骆驼滩,水车成了沿河上的一道风景线,提灌河水,浇灌农田,日日夜夜,无止无休。水车、黄河、绿地,构成了一幅高原上的田园风光图。

水车是兰州人段续创制的。段续是兰州东关段家台人,明嘉靖二年中进士,任过都察院云南道御史。段续也在湖南、湖北做过官,他见当地用竹子制作的筒车,利用水的冲力,将低处的河流溪水提往高处灌田,触动很大。联想到家乡兰州段黄河水低岸高无法灌溉的窘境,就仔细观察、揣摸筒车的结构、部件机巧及工作原理。大约在嘉靖二十年段续退休回到了兰州后,他就利用兰州本地所产榆、槐、柳木取代竹子制作水车。段续的第一辆水车,可灌地七八百亩,人称“祖宗车”。据乾嘉时秦维岳《皋兰县续志》,段续所制第一辆水车在段家湾,也就是今天的教场河一带。

段续造水车成功后,兰州黄河两岸农民争相仿制,于是,“河南北岸上下百余里,无不有水车。”

本文开头说的五辆一组的水车,灌溉“泥窝子”(今宁卧庄)一带农田900多亩。由于只剩下了五辆水车,原来小地名“十辆车”又叫做“五辆车”。水车对兰州影响之深,使得兰州遗留下一系列以水车命名的地名,今天依旧沿用着。今平凉路北端、金昌路北端之间原有水车浇灌果园菜地,故名“水车园”,这里的果园菜地现在是一所小学,叫“水车园小学”。皋兰什川镇有“上水车”、“下水车”,由上游水车、下游水车而得名。红古区的“水车湾”,地处湟水转弯处,因有4辆水车倒挽湟水灌田,故名。还有“练家车”、“刘家车”、“王家车”等小地名,均为某家族所建水车而得名。

沿河农民视水车为生存的命脉——水源畅通,则丰年在望;水源断绝,则禾苗无收。一年的生计全部寄托在水车上。一遇河水陡涨,冲毁了水车,夏禾失灌,亢旱成灾,贷款兴修水车的文书,在民国档案里屡屡可见。由于上、下游有些水车设置距离太近的缘故,又造成泥沙淤结,水不畅流,水车因之停转的现象,遂使各级政府的文牍上增加了一道道诉讼文书,从而引发出一桩桩水利纠纷。

当时,费家营营川堡和太和保则因水车引发的旷日持久的纠纷,算是比较典型的案子了。营川堡有5辆水车,分别取名“新官”、“东胜”、“上新”、“尕新”和“小车”,灌地2500亩。5辆水车的下游处,有太和保1辆水车,名“永和”,灌地300亩,距营川堡5辆水车较近。民国三十五年六月某日,地处上游的“新官”等3辆水车突然停转了,这意料不到的事故,把营川堡3000余口人惊呆了,正是用水季节,水车停转,田园断水,人心惶惶。他们分析,造成水车停转的原因,是上游“永和”水车坝底的泥沙经过多年淤结,将河底垫高了,影响了上游的水势,造成水车停转。于是,派出代表与太和保“永和”车头交涉,要求“永和”水车疏通水道,排泄泥沙,让出下水。纠纷也由此引发。双方告状文书不断,案子涉及到县政府、省水利局和省政府,时间拖延了3年多。最终,拆除了“永和”水车,又择地建起了新的“永和”水车。在告状文书中,乡民们以最古老的方式在文书上摁下手印,痛切缕陈维护水车的理由……不论营川堡或太和保在这场官司中谁家胜算,都是为了本乡本土的利益。我从这些文字中深切地体察出水车的存亡与乡民的生计命运息息相连。

水车毕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其在一场工业文明的大潮中的毁灭性命运就不可避免。到了上世纪70年代,黄河岸边的水车几近绝迹。近年来,兰州黄河岸边又建造起大量的现代水车,是为休闲,是为旅游,或是为让一辆水车承担起兰州城市“记忆体”的功能。这种旧日时光的重现,对于年轻些的人来说是文化寻根,对于上了些年纪的人则是记忆苏醒。

新闻推荐

“绿色通道” 让瓜农感受城市的温暖

“赏景到杭州,品瓜下兰州”。这对于素有“瓜果之城”的兰州来说当之无愧。6月14日,兰州市执法局开通,确定了今年城区128处、1177个季节性瓜果临时销售摊点的举措再次让人们...

皋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皋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中共甘肃省委2012-06-30 23:09
评论:(黄卷陈墨中的民生档案)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