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当你走在一条条小街巷时,你是否想过是谁在维护着这些小街巷的整洁让大家出行无忧呢?近日,本报“凡人善举和你一起活动”走近兰州市城关区市政设施管理所,走进这个曾经涌现出全国劳模何翠芳的先进集体,零距离感受了解了他们先进的管理模式,也用心体会了他们中间一个个各不相同的奉献者。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创新服务模式
她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洪道保洁员,她在一个最不起眼的工作岗位上成功诠释了一个普通人的价值。她的事迹被兰州市城关区政府称为“何翠芳现象”,她的工作经验被所在单位广为推广。多年来,她用自己的双手捡拾洪道内垃圾,不仅改变了一条排洪沟的面貌,也改变了排洪沟周边40多座院落,近100多户人家和10多家商户的卫生习惯。有人把何翠芳管理清洁的单家沟誉为兰州市最干净的一条排洪沟。
记者了解到,洪道保洁队现在共有30多名保洁员,每天天还不亮,他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几百米甚至几千名长的排洪道,保洁员每天从这头走到那头,沿着陡峭的坡度爬上爬下、再将清理好的垃圾一次次托举到洪道沿上。洪道保洁员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洪道的整洁环境。从被动的捡拾垃圾到主动上门收垃圾,保洁员的工作模式不仅改变了,而且很多保洁员还和周围的居民建立感情打成一片,他们的工作不仅让洪道的保洁形成了长效整洁模式,更是得到了居民的认可与支持。
市政设施维修工冲在抢修第一线
今年56岁的漆西元是一名已经有将近40年工作经验的道路维修工了,他告诉记者,平日除了要应急维修的道路损坏,各种道路的“病害”也是他们维修的重点。“裂缝、麻面、坑洼……”面对这些道路的病害,道路维修工们的工作几乎没有一天能闲下来。“道路也是有寿命和生命的,平日走的车和人多了,自然也需要我们去给他们治治病。”漆西元告诉记者。一天天的工作、漆西元和他的工友们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呵护着城市的每一条道路。
小街巷的很多路面都是拼接而成。在两块地板的拼接处,一高一低的路面很容易让人跌倒,也给过往的路人带来了不便,那如何解决这个“错台”呢?经过长时间的钻研,维修队的工人们创造出了一套“打磨”的方式,通过使用工具在错台处打磨,让两边的路面同高。然而打磨的过程却一点也不简单,机械打磨尘土飞扬,一天的工作下来,维修工的黑色工作服完全变成黑白色,而维修工的鼻子头发上也全是尘土。一天天、一年年、市政管理所的维修工用自己的辛勤工作呵护着城市的每一条道路,为我们的出行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
雨污管道清陶工为城市“把脉手术”
“倒进一簸箕、掏出两簸箕……”这是清陶工们对于市民往小街巷下水井倒入垃圾的无奈描述。而事实情况也是如此,小街巷里的商户常常把垃圾倒进下水井,而原本只是一簸箕的垃圾,加上污水再捞出来时就变成了两簸箕,不但完全堵塞了管道,还让清陶工的工作难度加大。“木塔巷、大众巷……”这些餐饮地聚集的小巷也是令清陶工们最头疼的地方。曾经清陶工们常常是三天一小陶,五天一大陶……而掏出来的垃圾也是“五花八门”,令人非常无奈。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清陶工们主动上门跟商户的老板聊天,联络感情,再发放宣传单。还联合街道社区和商户开起了“谈心会”。这样一来,倾倒垃圾的人少多了,而这时市政管理所又和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为商户配备了带盖子的大垃圾箱,自此下水堵塞的现象也改变了许多。
尽管下水堵塞的现象好多了,但是全城关区576条小巷的雨污水管道还是需要日常的维护和清掏,因此清陶工们还是一天都闲不下来。今年48岁的刘启文是市政清掏队的副队长,谈到多年的清掏工作,刘启文说其实累一点、脏一点、苦一点他们都不怕,但是最无奈的就是不被人理解。从污水井中掏出的垃圾常常是恶臭阵阵,行人经过时都是掩鼻匆匆而走,而有的市民看着清陶工掏出的垃圾,甚至张口恶言相对,很多难听的话令清陶工都不愿再复述。
道路巡查员用“心”守护道路设施
道路巡查员,顾名思义就是每天在街道上巡查,及时发现市政设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上报,这个工作看起来简单,但是每个人负责将近二十条小街巷的工作量,算下来就一点也不简单了,酷暑冒着大太阳,她们走在每一条街巷,寒冬,寒风中也有他们的身影,而遇上什么紧急情况,他们还必须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守在那里避免意外发生,直至维修人员赶来为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道路巡查员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这个城市的变迁,为居民的出行和日常生活“保驾护航”,让居民生活的更为舒适便捷。
记者的实地采访体验之中,深刻地感受到了小街巷管理、洪道管理……这些头痛的城市问题,在这些“凡人”的创新中,都变得迎
刃而解。就如同城关区市政管理所所长颜仰礼所说的:“只要我们改变思路,放下身段,变管理为服务,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的。”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市政人员做出的奉献,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伟绩,但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用实际的行动谱写了一首市政工人的凡人善举之歌。
新闻推荐
近日,兰州市环保局传出消息,从12月1日起,兰州按空气质量新标准试发布数据。12月底前,兰州也将争取通过市政府门户网站、兰州环保网、媒体等渠道,向公众发布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