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曾经年少轻狂,铸成大错,当他们走出高墙时,却又遭遇窘境。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曾经怨天尤人,误入歧途,当他们恍然大悟时,却又举步维艰。在他们看来,负罪在身难言新,因而他们中,自暴自弃者有之、心存迷惘者有之,消极懈怠者有之……
像这样的人,在目前的城关区共有460人,由于他们将接受非监禁刑罚,即社区矫正,所以他们被称之为矫正对象。11月12日,为让这些失足者早日回归家园,城关区启动社区矫正回归工程,这也意味着他们从现在起,在社区矫正人员的帮助下,推开回归的大门走向新生。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包括被判处管制的、被宣告缓刑的、被裁定假释的、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以及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包括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5类罪犯,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简单的说,社区矫正就是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特殊的管理。
据城关区司法局局长曾照婷介绍,为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全面开展,2003年7月,我国开始试点社区矫正工作;2010年5月,兰州社区矫正工作全面试行;2012年4月,城关启动社区矫正筹备工作。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完成了开展社矫的前期工作,并于11月启动社矫“启航·回归”工程,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教育矫正,包括对他们进行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政策形势、行为规范、文化技能教育;根据矫正对象的需求,结合犯罪原因、心理类型、现实表现等,进行心理咨询引导,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根据矫正对象的身体、技能状况,安排社区公益劳动,增强矫正对象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建立严格分级的考核奖罚制度,运用信息通信等技术手段,切实强化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使辖区矫正对象的接收、管理和教育等有条不紊,规范有序的开展下去,从而实现矫正对象无缝隙衔接和管理。
矫正对象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因触犯法律而被刻上特殊的“标记”。然而当他们走在人群中,很难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同,与正常人一样地工作生活。不同的是,他们需接受监管人员的矫正。目前城关有社区矫正对象460人,而且全部得到了有效的监管,并为每个矫正对象建立信息档案,包括他们在捕前的情况、狱内表现及家庭状况等,便于社区矫正人员了解其情况,减少矫正对象脱管、漏矫等问题的发生。
搭建矫正支撑体系建立起城关模式
从监狱走出来,接受社区矫正,这对于社区服刑人员来说,意味着走向新生回归家园。那么如何让这些人重获新生呢?11月12日,记者在城关区社区矫正“启航·回归”工程启动仪式上了解到,该区将通过多项有针对性的举措,探索创建社区矫正城关模式,对每一位矫正对象进行帮教,矫其行,正其心,以引领他们走好回归路,力争早日融入社会学堂。
这些矫正举措包括,建设一个社区矫正信息平台,即建设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司法所长和矫正专干进行培训,在24个司法所安装矫正信息管理系统,为矫正对象发放GPS定位手机,实施信息化动态管理,做到不脱管不漏管。成立两个专业心理矫治中心,在五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社矫心理矫治中心,在白银路街道成立社矫心理咨询室,购置测评仪器和治疗沙盘、视频监控器材等设备,聘请专业心理医师,建设专业心理矫治工作室,为矫正人员开展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治疗等心理矫治。搭建三大立体矫正支撑,即搭建起生活矫正和社会矫正、心理矫正三大体系。生活矫正以过渡性安置基地、就业直通车、技能实训基地、低保申请、养老申请为支撑;社会矫正以家庭感化、文化教育、公益劳动为支撑;心理矫正以心理评估、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为支撑。
同时,对矫正对象实行四色四级分类管理,即根据矫正对象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将矫正对象分为“红色严管、橙色普管、蓝色一级宽管、绿色二级宽管”四个管理级别。依据分类从报到、走访、个别教育、活动范围、公益劳动等分别实施低、中、较高、高四种不同强度的管理。选聘五支矫正队伍,即选聘老党员、退休民警、教师和矫正对象亲属为社会志愿者,建立以司法助理员、社区矫正专干为主,派出所民警、社区干部配合,社会志愿者为补充的志愿者队伍,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授课培训,构成多支队伍梯次配合的立体化帮扶结构。建设16个矫正基地,即成立1个文化学习基地、5个技能培训基地、5个再就业安置基地、5个公益性劳动基地,并对这些基地进行授牌。
建立立体化矫正机制矫正因人而施助
社区矫正对象,他们都曾是迷途者,能否立刻收心改正,从此走上正路?这个恐怕没人敢打包票,城关区同样也不例外。然而,通过建立立体化的社区矫正机制(实行个案矫正、规范矫正文书、完善工作制度、矫正多方延伸),对社区矫正对象采取因人施矫,并将其作为社区矫正的重要内容,在时刻提防他们重蹈覆辙的同时,引领他们早日走上正轨。
在这个机制中,规范矫正文书非常关键,它既是实施矫正最基本的条件,也是矫正中不可缺的流程规范。制作规范化的档案,包括调查评估意见书,社区矫正人员信息表,社区矫正人员报到通知单,社区矫正宣告书,社区矫正责任书,社区矫正人员进入特定区域、外出或居住地变更等审批表,违反社区矫正规定警告决定书,社区矫正人员警告审批表,治安管理处罚建议书,撤销缓刑建议书,撤销假释建议书,收监执行建议书,社区矫正人员减刑建议书,提请治安管理处罚审核表,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社区矫正人员死亡通知书,解除社区矫正通知书,社区服刑人员重点对象每周巡查登记表等等。
实施社区矫正,没有规范的制度则很难有成效。为此,城关根据矫正流程,建立社矫工作联席会制度、报到制度、监督管理制度、走访制度、迁居制度、请销假制度、会客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公益劳动制度、志愿者选聘制度等,并编制成册下发,为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这个基础上,对矫正对象采取因人施矫措施,制定单个矫正方案,则会使管理更具有针对性。通过注重矫正对象的异常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矫正方案,使分类管理和个案管理紧密结合,从而确保社区矫正的实效。
在具体的实施中,采取矫正多方延伸方式,即把社矫向前延伸至法庭,在派出所设社区矫正工作室,负责审前社会调查,相关法律文书的接收,核实矫正对象身份和住所,告知其有关权利和义务;法院社矫工作室对缺漏内容进行查补,实现司法行政机关与法院、公安机关的无缝对接。向下延伸至社区:通过在社区建立司法工作室,联合社区工作者进行帮教、家访、谈话谈心、公益劳动等工作,及时掌握服刑人员动态,确保社区矫正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向后延伸至安置帮教:即将“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的矫正对象在矫正期满后直接安排到过渡性就业基地,实现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无缝衔接。
手机定位矫正对象开科技监管先河
“对不起,您已越界,请返回,回归原处……”在城关区,社区矫正对象未经允许擅自越界后,手上的定位手机都会收到上述警告。今后,凡是社区矫正对象不管走到哪里,都得随身携带一部GPS定位手机,而且不得出现人机分离和停机、关机或者无法接通状态等现象,以实现信息的动态监管。这是城关区实施矫正回归工程、在社区矫正管理中的创新之举。
记者在回归工程启动仪式上获知,为实现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动态监管,城关区司法局与通讯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区级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为全区社区矫正对象配备具有GPS定位功能的手机,利用手机定位技术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区域监管,实现了对矫正对象的动态监管,开启了社区矫正依托科技监管的先河。当天,城关区司法局还对该举措进行视频演示。记者看到工作人员用鼠标指着大屏上的一个红点,红点立刻显示出所代表的社矫人员的情况及目前所在位置。如果社矫人员走出所圈定的活动范围,定位手机立即会收到语音警告:“对不起,您已越界……”同时社区矫正专管员也会收到:“某某已离开社区管辖范围,请尽快按信息找到他。”
“通过这个管理系统,不仅可查询矫正对象的实时位置,还可结合通话和短信等通信手段,对矫正对象进行管理评估和考核,如果某矫正对象不打招呼、不请假不汇报离开矫正地,或不接电话和关机情况时,系统就会发出自动报警。如果有人把手机留在原地,人离开了矫正指定的区域,管理人员会通过不定期电话查访,查处无法联系或者人机分离现象,对此将视情节给予警告或通报批评。”曾照婷说,不仅如此,该系统还具有查询历史轨迹功能,可以通过给定位人员发送各类短信,对其进行矫正教育;矫正对象也可通过短信平台,将个人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比如在生活中遇到:亲人的冷漠、朋友的冷眼、社会的抵触……都可发送给工作人员寻求帮助和疏导,从而做到监管和提供帮助等目的。
在矫正对象回归家园的路上,社区矫正如一盏高悬的明灯,驱逐黑暗照亮其前方的路途。
新闻推荐
(2012年11月12日兰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预备会议通过)一、选举兰州市出席甘肃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二、补选兰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三、其他。...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