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华
1996年3月,在玉门镇一个叫三十里井子的地方,矗立起4架高高的“风车”,随着巨大叶片的转动,一项纪录由此诞生——甘肃开发利用风力发电实现了零的突破!
4台30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是甘肃最早建设的试验性风机。人们不会想到,16年后,风力发电已成为甘肃炙手可热的投资项目。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被当地人称之为“风车”的风力发电机组群,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昔日寂静而荒芜的戈壁滩,因为这些“风车”的存在而变得生动美丽。中国国电龙源集团、大唐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中广核集团、中国节能、华能国际、中水投、中水建、国投华靖、中海洋、国电电力、甘电投、华电、华能新能源等30多家知名企业,纷纷在荒凉的戈壁滩安营扎寨,开辟战场,投资开发风电。截至今年5月的统计表明,甘肃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已经突破500万千瓦,达到560.11万千瓦,占到全省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0.28%。
与最初的1200千瓦的装机容量相比,16年间,甘肃风电总装机容量增加了4660多倍。(转6版)
(接1版)风电已经成为甘肃新能源建设的代名词。
甘肃风电起步虽已有16年,但在最初的几年间发展并不快。到2002年,甘肃在玉门只有3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不过1.62万千瓦。党的十七大后,甘肃风电如沐春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2006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战略构想,这一事关甘肃经济社会未来发展大局的战略构想,是甘肃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全面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甘肃科学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在甘肃提出此构想不久,国家发改委批准了建设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规划,风电产业由此被提升到战略高度。
大漠长风涌春潮
甘肃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多,风灾便是其中之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开放了甘肃人的思维,开阔了甘肃人的视野。全省上下很快达成共识:借风的力量,做电的文章。
自由的戈壁风穿行于祁连山与马鬃山之间的广大地区。在素有“世界风库”之称的瓜州县,昔日谈风色变的人们,已不再抱怨风给他们带来的种种伤感与尴尬。高大的风车在戈壁清风的吹拂下有节奏地转动着,当地老乡用夸张而诙谐的语气向外来者介绍着旋转的风车:“那可是钱啊!转一圈就是五毛钱,你数数看,一天它要转多少圈?”
在诞生甘肃省第一家风电场的玉门市,风电基地建设更是如火如荼。国家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启动项目——甘肃玉门昌马20万千瓦风电项目一年之内顺利完工, 被人们誉为“风一样的速度”。
甘肃电力有着辉煌的历史。新中国第一座百万级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就在甘肃。上世纪80年代后,仍陶醉在“电力大省”光环里的甘肃,电力建设步伐放缓,1980年之后的7年时间里,甘肃没有增加一台新的发电机组,以致造成后来严重缺电局面,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受到影响。
饱尝缺电之苦的甘肃,抓紧了电力建设。1987年后,一大批电源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到目前,全省水火电总装机容量2186万千瓦,比改革开放前增加了1900多万千瓦。尽管甘肃省电源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并不能因此高枕无忧。据介绍,今年甘肃电网最高负荷突破了1000万千瓦;近几年来,全省全社会用电量每年都以较快的速度向上攀升。从长远看,甘肃电力仍需加快步伐建设发展。
而就目前情况看,传统的水、火电项目开发受到很大制约。受流域条件所限,甘肃水电开发已接近饱和,未来在大流域建设大型水电的可能性极小,小流域水电开发尽管仍有空间,但只能是小打小闹;而火电开发受环保因素及煤炭资源限制,开发成本日益增大。水路走不通,而“火”路又难走,甘肃电力发展的重任,无疑落在了风力发电上。
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是甘肃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的建成,河西走廊风电基地初具规模,甘肃风电已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酒泉风电基地是国家继西气东输、西油东输、西电东送和青藏铁路之后,代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又一标志性工程。根据建设规划,到2015年,酒泉风电装机将达到1271万千瓦以上,形成大规模风电基地。
为满足风电上网,国家电网先后建成河西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酒泉一期风电场送出工程,有力保证了酒泉风电基地一期工程的接入及送出。据统计,今年1-5月,甘肃风电发电量达37.43亿千瓦时,占全省总发电量的8.36%。
阳光产业阳光路
“追风”的脚步须臾不停,“逐日”的渴望已在燃烧。作为清洁能源家族的新生代——太阳能的开发运用,近年来在甘肃也有了长足的进展。
早在1984年,甘肃省就开始了利用太阳能的尝试。那一年,在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赠送一套太阳能光电装置后,太阳能发电首次在甘肃出现。通过光能转化,人们将太阳的光芒转变为电力,送往乡镇和农户。这种装置最早出现在榆中县园子乡,后来又在阿克塞县广阔的草原上安家。当时仅有的49个太阳能装置,使牧场和附近的公路道班大放光明,由此填补了甘肃太阳能发电的历史空白。
坦率地说,当时的太阳能发电,其能量功力以及覆盖范围都很有限,但在此后20多年时间里,甘肃人一直没有放弃对太阳能的追求。
2008年12月19日,我国第一个荒漠化并网型光伏电站——大唐武威太阳能电站,在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武威市城东科技示范园区建成投产。 近3000个太阳能电池板摆放在一大片沙砾地上,敞开怀抱接受阳光普照。电池板上四通八达的网线,通过若干个逆变器将电流输送到变电器,再并入10千伏电网。这一工程总规划装机1兆瓦,年发电量约85万千瓦时。
时隔不久,甘肃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示范工程特许权招标获准通过,这标志甘肃省太阳能发电进入一个新阶段。这项工程总投资约5亿元,人们将在敦煌市七里镇215国道北侧一带,建造一座年均发电1637万千瓦时的太阳能电站。而在此前,敦煌已分别在玉门关、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等旅游风景区建成了总装机容量7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和光电100千瓦、风力发电100千瓦的风光互补发电站,为探索太阳能开发利用作出了贡献。
像风能一样,甘肃省太阳能资源在全国也有着独特的比较优势,是全国第二大太阳能资源丰富区。气象局材料表明,甘肃省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达4800~6400兆焦耳/平方米。甘肃省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潜力非常大,年太阳能总储量为72万亿千瓦。
72万亿千瓦,这将是何等巨大的财富。尽管当下还缺乏成熟的技术和充足的财力开发这巨大的宝藏,但甘肃人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全省并网光伏电站15座,装机容量达到15万千瓦。太阳能将成为甘肃新能源开发的“第二驾马车”。
新能源产业在延伸
新能源产业除了风电和光电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还有带来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几年前,酒泉西工业园区的西南段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随着国家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的推进,已有10多家国内领军新能源装备制造的龙头企业在这里安营扎寨,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在短短几年间,酒泉风光电装备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推动酒泉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自2009年8月投产到次年5月,在仅仅9个月时间里,酒泉市风电装备制造销售收入累计达200.5亿元。
今年7月,一位来自山东的客商在第十八届兰洽会上,与民乐县签订了总投资6亿元的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他叫李国伟,是山东昂立天晟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两年前,李国伟在宁夏开发光伏产业,目前已经建成4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并且实现并网发电。当记者问他为什么来甘肃投资发展时,他的回答干脆利落:甘肃的太阳能资源丰富。
看好甘肃“风光”的不仅仅是李国伟一人,在兰洽会上,甘肃与境内外客商签订了一大批新能源产业项目。仅酒泉市,在签约的83个项目中,新能源项目占38个,签约金额为350亿元。
新闻推荐
金吉泰秋收冬藏后,农民得消闲。流汗辛苦大半年,苑川河边的芹菜、菜花已经远销南方,菜田翻耕后,冬水已浇过;修盖新房的人家...
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