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吉泰
秋收冬藏后,农民得消闲。
流汗辛苦大半年,苑川河边的芹菜、菜花已经远销南方,菜田翻耕后,冬水已浇过;修盖新房的人家,购买贴墙的瓷砖、浴室喷头,集市上货源充足,可以就近采购,赶封冻均已竣工;农闲了,农民们拥向集市,商铺、摊贩欢迎他们如同迎接上帝。这里有的是南方水果和蹦跳的活鱼,就任你挑选吧!
榆中金崖镇集贸市场上方的崖头上,是金崖村七社的打麦场,这里高爽、朝阳、明亮开阔。本来金崖村委会那里建有文化广场,但村民们更喜爱这处打麦场上的充足阳光,于是在草垛和玉米秸秆的空旷处,村民们自动聚拢起来,拉奏胡琴,用音箱播放歌曲。金崖村的妇联主任郑丽芸带领着妇女好家们,穿起民族服装,随音乐节拍翩翩起舞,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表演者、围观者一起沉浸在艺术氛围之中。
他们即兴高歌,趁兴起舞,计有器乐合奏、独唱、民族舞等,其中还有一些节目,是村民们自编自演的小戏、小品。当然了,演小品的演员都是业余档次,他们自嘲说,我们这是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自生自灭罢了,不过我们演的却是真事。
他们这样说的确不假,因为在广阔的天地里,在热闹的农村生活中,不仅有丰富多彩的小戏小品素材,而且有些情节已经具备了小戏小品的雏形规模,不用怎么加工就是“戏”。
也就在他们的镇子上,有个叫周学梅的女村民,她是两女结扎户,不幸又生病住院,偏逢两个女儿高考需要学费,正在他们一家人焦急无策之际,金崖镇政府副镇长唐霞来到她家嘘寒问暖,并把政府的2000元救助金拍在周学梅的手上,同时还帮他们想了一些克服困难的办法。政府的温暖感动得周学梅泪流满面。她的公公不断感叹说,政府只要这样记挂着我们百姓,这就足够了。
有个好事的村民便以这段真事为素材,编成一出小戏叫《女镇长》,搬上镇里的舞台,同时也在打麦场的地面上演绎这段干群和谐,官民融洽的感人故事。
村民们还编创了一个小品叫《杠子婶》。其中的主人公杠子婶为人热心肠,乐于助人而心直口快,说话不合时宜,因而惹人讨厌。编戏的便选取了这类人物的有趣片段加工成小品。此剧除了在乡下上演,还在县城举办的“兴隆之夏”文艺周广场演出。10分钟左右的表演,观众欢笑声不断,笑声,即是观众对该剧的认可和肯定。
尝到甜头的乡下文艺爱好者们,深深感到就在他们身边甚至他们自个本身,每天都有不少戏剧性的事在发生。就在他们一门心思在演戏时,业余演员哈文秀正要上台,她的婆婆却突然去世,弄得哈文秀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连主持人都慌了神。最后只好调整当天的节目,让哈文秀抢先演完自己的戏,之后,匆匆离开去办丧事。编戏的村民便将这一趣事编成小戏《戏迷》,其中哈文秀的艺术形象和角色,另选一名会唱秦腔的演员陆尕玲扮演,而哈文秀则和陆尕玲同台扮演另一角色。反正原型人物和自己的艺术形象同台演出,于是,便引起了村民观众的很大兴趣。
还有一台取材于当地救护跌倒老人真实事迹的戏《世上还是好人多》,编戏的不费一点力气,原汁原味原盘儿端,给每个人物角色添写一些台词就成功了。此剧在麦场演出时,因缺乏演老头的男演员,此角色便由女演员孙子梅扮演。她贴上胡子,穿起老式衣服,戴上“火车头”帽子,一出场就产生了轰动效应。
蓝天底下,太阳光里,草垛和玉米秸秆围拱着的打麦场上,歌舞和小品依次演出,管弦悠扬,笑声阵阵,村民们在舒畅地过自己的精神生活。麦场上,艺术发挥着自己的魅力,感染村民们不断嬉笑与流泪。这些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在引导他们思考社会问题,引导他们人人向善并净化人们的灵魂。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郝利平2月15日是农历正月初六,榆中县青城镇苇茨湾村的种植大户顾新虎选了这个好日子给儿子办婚事。我有幸参加了一个别样的乡村婚礼。顾新虎的儿子从兰州商学院毕业后就去了外地发展,在上...
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