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里来好春光
——榆中县春耕小景
本报记者 侯若志 通讯员 季桂珍
俗话说“过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走进榆中县,看到的是一幅涌动着无限活力的春耕、备耕图。
来来往往忙备耕
在清水驿乡云兰农资市场,来来往往的人流、车辆正忙着运送化肥。
“我们已准备了近两万吨化肥,可以满足周边群众春耕需求。”云兰农资市场经营者说。在榆中县城附近开了一家农资销售店铺的张斌正在这里忙着购进玉米种子、化肥等。“农资质量,关系到农民一年的收成,可得细心。我准备多进几样品牌、品种,摆个样品,农民下单订好了,再大批量进货。”张斌认真计划着。
“老李家10卷,老张家8卷……”在清水驿乡杨河村,村民们正围拢在一起领取地膜。负责发放地膜的县农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春耕所需地膜由省、市、县补贴三分之二的资金,农民自己出三分之一。算下来,一卷70多元的地膜,农民只需花20多元。
“地膜补贴一年能让甘肃省四五百块钱呢。今年我打算种8亩玉米、2亩菜,地已经平整好了,这两天把地膜、肥料备好就开始种地了。”领到10卷补贴地膜的村民张继元高兴地说。
榆中县农业局负责人介绍,连降几场春雪,有效缓解了旱情,对春耕生产十分有利。今年,榆中县计划播种农作物130万亩,春播共需各类商品肥4.2万标吨,需地膜3000吨,各类种子4347万公斤,目前全部准备到位。
科技助力插翅膀
“轰隆……轰隆……”清水驿乡建营村王新全家的地里,一台机器正轰鸣着铺地膜。“可别小瞧这机器,它能耐大着呢,既可以播种,又可以铺膜、施肥、喷药,一天播种十几亩地,有两个人就够了。而且国家实行旱作农业补贴,买一辆拖拉机就送一件这样的‘宝贝\’。”王新全笑呵呵地说。县农业局负责人介绍,目前有200多台这样的多功能机器活跃在全县春耕生产第一线。
建营村村委会主任李德全介绍,全村已基本准备好了地膜、种子、肥料,趁着好天气,大伙儿要一口气把地种了。全村有6台多功能机器,能派上大用场。
在好玉育苗公司的育苗大棚里,记者看到,一台新引进的蔬菜自动化点种机正在往育苗盘里装土。董事长孟好玉介绍,以前这些工作都是人工操作,每天每人最多能装100盘,现在自动化操作,100盘几分钟就装好了。
农技人员地头忙
“这个提土罐是我们新发明的一样东西,它比铲子方便多了,省工省力。”“栽种完幼苗后,一次要浇够水,要提前做好病虫防害……”在三角城乡化家营村的蔬菜大棚里,榆中县农技中心蔬菜站站长杨海兴正在给农民讲解如何栽种育苗及蔬菜种植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为切实保障春耕生产顺利进行,每年春耕时节榆中县都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乡镇村社,通过现场指导、技术咨询、专题培训等方式助力春耕。杨海兴介绍,今年以来,连续降雪天气使许多日光温室发生不同程度损害,如果不及时应对就会造成各种病害蔓延,产量大幅下降。灾害发生后,榆中县动员农技人员走进田间地头,现场“把脉”,及时防治灾害,农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及时雨”。
新闻推荐
【双联经验】省国土厅:在双联中助力“三农”本报记者孙海峰通讯员王海川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城关镇教场村有两条沟——教场沟和城子沟。这些年,村民一提起这两条沟都纷纷摇头。原来每年的汛期,山上...
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