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生 杨彩红
记者 马越 文/图
在东兴区高桥镇楠桥村,一条长约10.44公里的柏油公路,蜿蜒穿梭在村里12个组间,串联着村上的400多户人家。不少外村人都羡慕楠桥村的村民,下雨天都能穿拖鞋四处串门。交通设施的改善,只是楠桥村新村风貌的一个侧面。说起楠桥村这些年的变化,村民们自然而然地提到一个人:村支书尧章明。
做“保姆”
“一条龙服务”很贴心
“这是我应该做的!”从2007年开始任楠桥村村支书以来,这句话渐渐成了尧章明的口头禅。
楠桥村距离镇上约5.4公里左右,由于位置偏远,镇上并没有直达村上的汽车,去镇上办事是让不少村民头疼的事。为了减少百姓的麻烦,尧章明主动承担起了为村民办事的责任,还尽可能做到“一条龙服务”。
今年,村民付诚君家的孩子出生了,可给孩子上户等一大堆资料需要拿到镇上“盖章”的事却让他犯了难。尧章明二话没说,将付诚君的活儿揽了过来,骑上自己的两轮摩托车往镇上赶,办好之后还将各种资料亲自送到付诚君家。
村民高富贵(音)家境困难,房子破烂,尧章明主动帮助他去政府申请了D级危房改造补助,但是要修好房子,验收后,才能得到补助。高富贵家没有钱来修房子。尧章明知道后,借给他近两万元,并帮他找来工人,把房子重新修好。这件事情后,高富贵把尧章明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感激不已。
“尧书记就像我们村的保姆一样,80%的村民都受他‘照顾\’过。村民带着孩子在外地打工,生病报医药费都是找尧书记帮忙的,尧书记办好了之后还把医保费给他们打进银行卡里。”在楠桥村,提到尧章明的“一条龙服务”,村民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讲原则
“不准百姓进家门”
楠桥村的村民知道,尧章明有几个原则:永远不要老百姓的钱;该他办的,一定办到;有事在院子里说,不准百姓进家门(避免行贿)……
2010年,尧章明在购买医保的时候,遇上了6组村民冯一成的妻子。冯妻坚决要给他50元钱,以示感激之情,尧章明断然拒绝了。原来,在全村低保排查摸底的时候,尧章明发现,冯一成不仅上了年纪、眼睛失明,家境还相当贫困。于是,在审核全村低保时,尧章明将冯一成也列入了低保对象。后来,冯妻感动地对他说:“你一声不吭地就帮了我们大忙!”
作为村支书,想要来找尧章明“办事”、“走后门”的人也不在少数。可每次,尧章明都婉拒了这些人。为了做得更好,他甚至戒掉抽了多年的烟。两年前,尧章明还是个“烟鬼”,每天不抽两三包烟,心里就像猫爪在挠一样难受。
“要做好一个村官,‘吃拿卡要\’是绝对要不得的,要和村民‘拉近关系\’,就要做好村民的事,这样他们才会相信你。我做村官就希望走到哪里都受老百姓尊重,离开了老百姓,当村官也觉得孤独。” 尧章明说道。
重生态
发展产业严把关
11月16日,记者在楠桥村2组见到尧章明的时候,他正和几名村干部一起,忙着测量铺设天然气管道的长度。
“水、气、网,这三样通了,我们农民的生活绝对不逊于城里人。”尧章明乐呵呵地说。
但在尧章明的笑容下,还有着一层担忧。原来,一位在外地打工回来的村民,投资30万元左右的羊圈即将要引进羊种了。
——村民发展养殖业提高收入本是件好事,尧章明为什么会担忧呢?
楠桥村2组的村民徐开芳一语道破了其中的缘由——“以前村里有个养猪场,臭味熏天不说,污染还大得很,河里的鱼都被污染死了。”
“那个养猪场,由于污染过于严重,已经关闭了。再有大型养殖业进村,一旦造成污染怎么办呢?” 如何才能既不阻碍村民发展产业,又能把好生态关呢?几经思索,尧章明终于想出办法:先请专家评估是否会造成污染,再做决定。他说:“我是村支书,我不仅仅是对一位村民负责,更要对全村村民负责。”
由于原则性强、做事实干,村上财务分明,尧章明很得百姓的“欢心”。每逢村上集资办事,百姓都十分给他“面子”。“ 至今为止,修了10公里左右路,老百姓没有欠(村上)一分钱。这是大家对我的信任。”尧章明说。
新闻推荐
六月的东兴大地,满目葱茏。耕地,民生之本,发展之基,粮食之母,正以肥沃的躯体,养育着这一方人。东兴区委、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始终把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