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记者体验采茶
采风记者密切关注近期本报推出的“转型升级2015·旅游交响曲”策划报道14日,由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组织的“中国文化记者峨眉行”采风活动在峨眉山市启动。在4天的活动里,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名文化记者齐聚峨眉,赏乐山美景,尝乐山美食,品乐山文化,他们被本报近期策划推出的“转型升级2015·旅游交响曲”吸引,以文化记者独有的视角,为乐山旅游全面综合发展建言献策。
文明旅游,让青山常在
杜京:云南日报驻京记者站站长、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秘书长
这是10年之后,我第二次来到乐山,乐山的市容市貌变化非常大。通过游览、参观,我感觉乐山大佛和峨眉山是非常值得一游的乐山乐水,丰富的旅游资源、地貌和气候是上天赐予乐山的财富,这里山川秀丽、风景如画,人文气息非常好,历史自然景观也很美,在我游览过的60多个国家和城市中,乐山具有别样的风情和诱人的魅力,值得观赏。
乐山重点打造的是佛文化,佛堂是静心养性的地方,但在我游览乐山大佛时发现,既有小孩子的哭声,也有大人的叫声和呼喊声,特别嘈杂,一些人甚至将矿泉水瓶、烟头等垃圾随意丢弃到山下。建议在景区内增加管理人员,对大声喧哗者进行友情提醒,提高大家的旅游素养。
同时,我希望能加强对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乐山大佛和峨眉山的保护,希望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不可复制和比拟的财富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
商业项目增加文化内涵文化景点增设配套服务
陈桥生:羊城晚报副刊编辑部主任
以前对峨眉山的了解,仅限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的朦胧美,这次有机会真实感受峨眉山的佛文化、武术文化,让两者有机融合,真切地体会到了峨眉山的细腻柔润和秀美风情。在这几天的行程中,我发现峨眉的软文化做得非常好,酒店、景区以及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素质很好。
游览了峨秀湖、峨眉院子以及黄湾武术文化小镇后,我感觉更多是商业项目,文化创意的特色不多,与峨眉真正的风土人情关系不大。我想,如果在打造的这些配套旅游景点中,峨眉的建筑风格、饮食、民风民俗能够体现出来,就能增加其文化内涵,真正留住游客。
打造文旅项目应考虑本地人的消费习惯
陈颖:天津今晚报副刊编辑
在天津待久了,我这次在乐山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自然风情,乐山是个山好水美的好地方。通过几天的游览,我觉得,乐山在建和正在打造的文旅项目,要多考虑周围人的生活习惯,除了在节假日满足外地游客,平时也能为本地市民服务,这样才能让这些项目更聚人气。
另外,乐山的特色旅游产品比较多,峨眉特产和乐山特产很有代表性,但多为本地销售,很少有网络销售渠道,乐山的旅游部门可对商户做一些关于网络销售的培训,让乐山的品牌特色走出去,还要在网络发展和物流上下工夫。
将文化纳入宣传推广中让更多游客记住乐山
李定明:湖南邵阳日报副总编辑
这几天,我们一路游览,也一路思考,峨眉黄湾武术文化小镇、峨眉院子打造的思路很好,依托峨眉山的自然风光而建,古街古色,集休闲、娱乐于一体,但游客多是冲着峨眉山和乐山大佛的名气而来,很少有客人在峨眉院子小住,市场前景和创建者的构思还有一定的差距。
我觉得峨眉山主要是佛文化为主,应将佛文化纳入到宣传推广当中,让更多的游客记住这里。
考虑游客的饱和度合理梳理和分流
王晓飞:大连日报编委
“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乐山大佛和峨眉山名不虚传,确实非常美。我的直接感受就是峨眉山的旅游开发国际化,峨眉山的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是相得益彰,景区内的提示牌有中文、英文和日文等,街上外国游客也特别多,体现了乐山大佛和峨眉山的世界魅力和吸引力,吃、住、行、购、游都非常全面和有特色。
我觉得,作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游客不是越多越好,要考虑到游客的饱和度,进行合理梳理和分流,进行科学旅游和合理预案,如果游客将精力全部放在排队上,那么不如适时分流,让游客参观嘉定坊、峨眉院子等新打造的项目,推出错峰旅游路线,打造探险、养生、武术等深度游,让游客玩得舒心,待得更久。记者张波文/图
新闻推荐
峨眉山景区游人如织昨(3)日是今年“五一”小长假的最后一天。记者从乐山市旅体委了解到,今年“五一”小长假,乐山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96.18万人次,同比增长14.9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36亿元,同比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