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新闻 犍为新闻 井研新闻 夹江新闻 沐川新闻 峨边新闻 马边新闻 峨眉山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乐山市 > 峨眉山新闻 > 正文

龙目书院:千年古镇的琅琅之音

来源:乐山日报 2015-11-22 19:04   https://www.yybnet.net/

孩子们享受着国学带来的快乐龙目书院大门王华瑄(左)与来访者畅谈国学自然与人文并重的书院,让现代人眼前一亮。罗目故事采编室藏书室丰富的图书■ 本报记者  宋亚娟 文/图

11月15日,周日,连绵几日的冬雨之后,天终于放晴。位于峨眉山麓的千年古镇罗目老场镇上,随着霞光的到来,青石板路面上迎来了一批批观光的游客。经过一个标注有“杨家大院”指示牌的老宅,行走的人群总会驻足,在漆色斑驳的木头门楣上,人们意外看见一块写有“龙目书院”几个大字的崭新匾额。

书院,中国传统文化中传道授业的灵魂角色。从唐宋至明清出现的这种源于民间,后又成为半官方半民间性质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成为旧时文人寒窗苦读,问道学问的心灵栖息之地。在当下,随着国人对圣贤教育的热切呼唤,传统文化的重新回归,一度消失在民间的“书院现象”开始复燃文明之光。

从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称罗目县开始,罗目镇在千年时间里数度更名,拥有过辉煌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地位。如今,古镇热兴起,而重新走进现代人视野的“书院”又是如何融入其中,寻找人们丢失的那串文化的钥匙?

1

一个中学老师的国学梦

开门三进,一门一天井。在罗目镇,像杨家大院这样拥有“豪华”布局的大户之家不在少数。启开万埝街104号附2号的大门,幽深的甬道之内,别有洞天。

规矩的天井四周,门庭、住所、厨房、茅厕等区域分明。四方形的天井之内,有一汪池水,兼搭栽种花草,抬头举目,世界被收拢在一匣的天光之内。曾经拥有10多个布匹门市的杨家,精心打造着自己的老宅子,并一直完好地传承下来。

而今,杨家老宅除了极小的一部分卖给了外姓,大部分仍旧属于杨家后人。“现在,这个院子暂时属于我,既传承了文脉,古宅的古朴之气又得以保存。”王华瑄,峨眉山市第四中学语文老师,作为“龙目书院”的创办人,当看到杨家后人移居城市,老宅人走楼空渐显荒凉之后,心中一动。

4年前,王华瑄接触到传统文化时的那份感念还一直记忆犹新。“仿佛世界给我打开了另外一扇窗。”虽然一直从事语文教学,但现代教育的“庞杂”让已有30余年教龄的他打不开心结。“目的性和功利性太强,没有真正契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话。”王华瑄说,繁重的功课,让现代教育埋没了很多人才,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教育不再沉重,使孩子们获得身心的愉快成长。

“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之后,心胸渐渐变得豁达,不再自己给自己添堵。”王华瑄说,他是传统文化的受益者,而圣贤教育,则是字字珠玑,对人生和命运有着莫大的开示和启迪。“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现代人的压力大,烦恼也越来越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回过头来,我们还是要问问自己,不是别人不好,不是命运不公,而是你没有智慧,没有学会积极面对。”王华瑄说,不管是读《孔子》《孟子》,“心灯会被瞬间照亮”。

也是从4年前开始,王华瑄将传统文化中的国学教育引入课堂,通过班会和业余时间,或者自己,或者请来国学爱好者到讲台上讲授《弟子规》。为了契合《弟子规》的实质,王华瑄要求早到的学生到教室门口迎接后来的同学,相互鞠躬问候;吃饭的时候,念一遍感恩词,感谢天地滋养万物供给人们食物。一开始,学生并不能接受这种刻板近乎仪式的行为,然而,时间一长,大家不仅接受了,而且班风和煦,成为学校一景。

4年时间投下的这块试金石验证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国学的傲人之处。王华瑄带的一个班跟着他走过了3年的传统文化课。在总结这3年对国学的认识时,他的学生深情写下了“把国学带到外面去,向全社会推广”的心愿。

杨家大院后人得知王华瑄拟办公益民间书院的消息后,无偿提供出了这块宝地。

2

龙目书院的“每周一讲”

罗目故事书院,这是今年4月11日在杨家大院开讲以来,王华瑄给书院起的第一个名字。后来为了删繁就简,根据罗目民间传说中罗目也为“龙目”的谐音,遂将书院定名为龙目书院。

走过杨家大院的正门,穿过挂着国学宣传画的巷子,再经过两重天井,是龙目书院的核心区,也是王华瑄精心装扮的亦古亦今的现代民间书院。

不大的天井里,草木扶疏,修竹与兰草在初冬的阴郁天气里一派生机。天井正面的墙壁上,是一幅儒释道的画像,这也是书院开讲时礼拜先贤的地方。此外,书院还分别设置有客厅、生活区、讲堂、藏书室,每一室,几乎都挂有写着古贤教诲的墨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庭”,“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的“惠风堂”……每一道门庭上方,木匾上的文字都向人传递着为人处世之道。

雕花窗棂,古意盎然,一支秀竹装点着一张斑驳的老桌。为了让书院返璞归真,与古人教书育人的氛围相感应,王华瑄从四处收罗来别人淘汰的“老货”:凳子、桌子、窗户、大门……当然,还有书院必不可少的图书。在藏书室,3000册图书横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现代,还包括各种少儿读物,以及乐山峨眉本土作家出版的书籍。为了挖掘罗目故事,呈现千年古镇的文化内涵,王华瑄甚至还专门辟出一室,名为“罗目故事采编室”,一心想为家乡做点什么。

“我们实行的授课模式是‘周六一讲\’,每个周六上午9点到12点,由我讲授《弟子规》或者《朱子治家格言》。”王华瑄告诉记者,书院开讲半年多来,已吸引了数百名学生前来听课,其中不乏众多中小学生,以及罗目本地的居民。在龙目书院,这种不分年龄、不分阶层的听课人群,折射出书院在民间的受欢迎程度。

走到罗目古镇的大街上,随便向谁打听,几乎都知道办书院的王老师。实际上,王华瑄就是罗目镇胡村人,在以前,即便住在镇上,也不一定都知道他。而现在,王华瑄几乎成了镇上的名人。“过去,常常想有一天能回报家乡,到镇上办一个图书室。现在好了,不仅有了藏书室,还有了讲学的地方。”王华瑄梦想成真,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他与传统文化的奇妙邂逅。

3

民间书院演绎“现代版”

杨利,乐山城区的早教老师。11月15日,她带着儿子和朋友一家在闲逛罗目古镇时突然在抬头的那一刻驻足了。

“偏于一隅的小镇居然还有这样的地方,这几年我都在寻找这样一个地方,既可以体验传统文化,还可以教育自己的孩子。”虽然当天没有亲自看到授课,但在述说看到龙目书院那一刻的感受,杨利这样形容。由于职业使然,这名年轻的妈妈在孩子一岁多时就教其念诵《三字经》,原以为只是一种熏陶,没想到孩子两岁时发生的一件事让她明白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儿子有一天生病,他爸爸决定不让其上幼儿园,没想到才两岁的儿子突然说了句‘幼不学,老何为\’。”杨利说,这让她和家人无比吃惊,潜移默化培植到孩子心中的观念就这样悄然生根发芽了,可见传统文化对人的教育,完全可以从蒙童时抓起。

见到王华瑄,杨利热切地和对方聊起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当下二者之间迫切需要解决和融合的问题。这半年时间来,像杨利这样的来访者不在少数。王华瑄说,书院的开办,为他的人生启开了一扇大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渴望接触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现代社会出现的职业压力、家庭矛盾、人际纠纷,其实并不是没有解决的良方,而传统文化所提供的信息,恰恰完美地解决了一切。

“时下,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的探讨进入了一个开放的时期,也出现了很多尖锐的批评声音,认为传统文化观念陈旧,与现代社会脱节。”王华瑄说,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已成为一种文化的自觉,受益者何止一代几代人。比如孔子,作为中国的圣人,他是超时代的,其影响和价值不受时代和空间的约束。

民间书院的保鲜期有多长?如何持续发挥其吸引力和影响力?在龙目书院的始作俑者王华瑄看来,民间书院的本身就是以快乐教学为主的,如果讲学者能够源源不断为书院提供富有营养和内涵的内容,就不会消失受众。另外,随着近年来千年古镇罗目的升级打造,影响力日隆,游客哪怕能在龙目书院得到浮光掠影的片刻感受,书院也会因为国学种子的播撒而心满意足。

书院,开启传统文化的“金钥匙”

■ 方 童

仅仅半年多时间,龙目书院迅速在乐山国学爱好者的圈子里发酵,并蔓延到很多市民的微信圈。民间书院吸睛的背后,有种种必然的原因。一是传统文化的回归正在成为趋势和潮流,二是地方文旅资源在寻寻觅觅之中,有了民间书院这样古老而又新兴的载体的横空出世。

在乐山人的记忆里,最近的书院恐怕是抗战时期国学泰斗马一浮在乌尤山上创办的复性书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尽管窗外炮火连天,但复性书院却以“揭明复性之义”向社会传递着中国读书人的气节和精神。而在古代,我们也可以想见文风四溢的古嘉州一定少不了书院给社会和大众提供着精神的栖息之所。

如今,国学热渐起,与之相呼应的则是民间书院的纷纷落地。有意思的是,很多书院的选址都在有故事的地方,比如藏于闹市的百年街巷,远离城市的古镇。这种古建与书院的对接,其实也是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吸引。就像龙目书院的负责人王华瑄所诠释的那样,既保护了古建,也让国学的弘扬有了更加贴切的背景,二者相得益彰。

有人把民间书院的盛行看作是一种短期现象,由于民间资本运作的不确定性,再加上书院本身属于“过去时”的衍生物,很容易出现三分钟热度。实际上,这种观点也是一种短视,国学热产生的背后,既有现代教育弊端显现后人们寻找破解之道的迫切,也有中国文化对自己急功近利的反思,国学热,是必然,是现行教育制度的有益补充。

龙目书院,以点睛之笔,为传统文化在古镇的开花绘出了重要的一笔,抛砖引玉,值得关注。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讲,书院或许就是现代人开启中国传统文化,寻找精神皈依的那枚“金钥匙”。

新闻推荐

乐山电大:调研峨眉山市名师培养工程

本报讯(任惠俐)近日,市人才办、市教育局、乐山电大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调研组,深入峨眉二中、峨眉一小,对两校乐山教育名师培养工程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在峨眉二中,调研组一...

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峨眉山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龙目书院:千年古镇的琅琅之音)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