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培昌调试放映设备
">匡培昌调试放映设备
今年60岁的匡培昌已放映了37年坝坝电影,他的足迹遍布马边彝族自治县的乡村角落,将2万多场电影送到了群众的家门口。因为放电影,他与200多个彝汉村寨的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送电影“点亮”乡村夜生活
日前,当马边彝族自治县民生电影服务站电影放映员匡培昌,来到该县荍坝乡金华村时,村子里一下子就热闹起来。“匡师傅来了哦,今天放啥子电影啊?”乡亲们和匡培昌都很熟,傍晚7点多,乡亲们纷纷走上前来打招呼。
到了村子后,匡培昌开始熟练地将机器摆到合适的放映位置,调试设备,做好放映前的准备。村里的男女老少渐渐围拢过来,期待电影开场。
晚上8点,夜色逐渐降临,在一束灯光的映射下,电影开始上演,精彩的抗战片《遍地狼烟》一开演便吸引了村民的眼球。匡培昌说,“老百姓大多都很喜欢看抗战片和一些动作片,场面激烈,故事性也很强。
匡培昌告诉记者,以前的胶片放映机有200多公斤,现在的数字放映机只有约60公斤,设备越来越轻,而放映效果越来越好。“现在放数字电影,电影开始后几乎就可以不管了。”
村民们全神贯注地看着电影,就是这样的夜晚,这样的场景,见证了匡培昌长达37年的行走和坚持,也“点亮”了乡亲们的乡村生活。
放电影经历坎坷初心不变
1978年,匡培昌加入马边彝族自治县电影公司管理的农村电影队,并担任该县荍坝区电影放映队队长。除了在区电影院放映外,匡培昌每月还要背着放映机深入乡村巡回放映露天坝坝电影,无论酷暑严冬,从未放弃。那时,很多地方都不通电,匡培昌放电影,不仅要带放映机、幻灯机、留声机甚至还得带上发电机。
早出晚归,风餐露宿,家人也曾劝他放弃,可匡培昌不同意。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电视的普及,农村电影市场逐渐萎缩,放映员们都纷纷跳槽,原来活跃在马边的10多个放映员只剩下了匡培昌一个人。
而到2000年前后,市、县、区的电影公司、电影队纷纷破产解体,匡培昌从电影公司放映员成为放映“个体户”,廉价地收购了两套其他放映员改行扔下的电影机。
2007年,匡培昌加盟乐山市惠民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从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这才又回归到农村电影“正规军”。
群众需要就一直服务下去
匡培昌的儿子匡杰从小耳濡目染,13岁就学会了放映电影。在儿子15岁时,匡培昌便利用节假日带他下村放映。2008年,匡培昌带着儿子共同挑起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的重任,成立了“匡杰电影队”。
以前每次巡映,至少都是十天半月的,遇到家中有什么急事,都不能及时回去。匡培昌父子为了把放映机器设备运送到各村寨,从肩挑背扛、马帮驮,到后来用摩托车运,一步一步坚持了下来,为村民送去丰富的精神食粮。
再到后来,电影队购置了一台汽车,方便运送设备,也节约了路途上的时间。如今,匡培昌父子俩的“电影队”,承担着荍坝、民主等6个乡镇共37个村的电影公益放映任务。从3月到11月是公益电影的放映期,规定一年的任务是440场,但匡培昌父子每年放下来都会超过规定场次,义务为村民放映多场电影。
对大山坝坝电影放映的坚持与默默奉献,让匡培昌收获了彝汉村民的尊敬,同时也收获了荣誉。2010年10月,匡培昌被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评为全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先进个人;2010年12月,“匡杰电影队”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先进集体(优秀放映队);2011年8月,匡培昌被表彰为“第二届四川省道德模范(敬业奉献)”。
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的匡培昌,到了该安享晚年的时候,但他却说会一直将电影放下去,“只要群众需要,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继续放下去!”
记者 鲁倩文 文/图
新闻推荐
资料图片据悉,本届文化旅游节将由乐山市文广新局和市旅体委指导,马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主办,县委宣传部和县文体广新局及县旅游局等10家单位承办,在马边三九广场隆重举行。虽然现在文化旅游...
马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马边彝族自治县这个家。